簡單研究一下清法戰爭之台灣戰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關於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必須要理解法軍攻打台灣的理由,才能正確的解讀法軍的行動方針。事情發生在1884年,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之後背負了大量的戰爭賠償(50億法郎,約等於今天1.15兆新台幣,大概是把現代台灣一年的財政收入噴光一半。根據俾斯麥的計算,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政府一年可以償還2.5億法郎,約等於今天577億新台幣,要還20年),同時國際名譽一落千丈,政府也面臨了危機。正所謂對外戰爭能暫時轉移矛盾,法國決定對遠東用兵,除了透過殖民地賺錢,也必須要對內對外重建殖民大國的威望,因此他們盯上了越南,然而在越南遭遇了不小的障礙,為了逼迫清政府就範,法軍有了攻打台灣的規劃。


法國到遠東路程遙遠,要跨洋補給對法國政府來說成本太大(對於背負大量賠款的法國政府來說也不實際),法軍被要求要在當地自給自足,而在蒸汽船的時代,法軍最需要的物資莫過於煤礦,這是他們盯上北台灣的理由,其二,當時的台灣在開港通商之後已經成為繁榮的貿易港,一年的收入為兩百萬法郎,如果煤炭不自用而是售出的話一年還能再賺進三百萬法郎,雖然並非多大的數字,但也不無小補。


同時,法軍需要佔領一塊地來要脅清政府服從他們的談判條件,在他們看來,台灣一旦佔領,以清政府貧弱的海軍(中國海軍之疲弱已在此時露出跡象)是不可能反攻台灣的,以台灣為基地,法國可以輕易的截斷清政府的海運並逼迫其讓出越南之總主權。


所以法軍的目標或許不是佔領全台灣,而是只需控制港口(抽稅)和產煤礦的基隆即可,由於攻打台灣更多是經濟利益,如果法軍發現賠本,以理智來說,就會立刻撤出。


二、清軍的佈防


清帝國治台一項是國防需求,其國策從台灣棄留疏以來久沒有改變,將台灣視為內地四省之屏障,是標準的陸權帝國帝國思維,自從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帝國開始認識到台灣在列強眼中的重要性,於是開始了積極佈防工作。先後派來沈葆楨、丁日昌等人來台佈防。然而長年佈防下來,台灣依然有數個問題留給劉璈和劉銘傳(兩人皆為清法戰爭前來台佈防之官員)要解決:


  1. 兵力不足:當時台灣的清軍不過一萬一千人,且有普遍貪汙、兵員缺額缺餉、訓練不足、裝備保養不妥善的問題。
  2. 沒有能戰的戰艦,來台佈防的官員無一例外地向清政府要求將幾艘戰船調往台灣,但始終未獲得回應,因此敵人一旦入侵,清軍只能被迫在港口或灘頭防守,還需要處處分散已經數量不多的守軍,這也是之後清法戰爭後,明明整個戰場清軍人數是法軍八倍,但在局部戰場法軍卻有人數優勢的原因。
  3. 由於經費問題,要求的裝備一直被拖欠,一直到法軍進攻前幾個月才正式運來19門德制火炮,如果提早一年送達,淡水戰役的清軍就不會落得只有五門火砲和水泥還沒完全乾的炮台能用。
  4. 劉銘傳和劉璈本身也有衝突,劉璈認為應該固守台南府城,劉銘傳則認為台北更加重要,導致清法戰爭中,台南府城坐擁重兵卻沒有北上支援(因為劉璈負責守南方),而台北除了軍力不足,各地的防禦工事也嚴重不足,而給劉銘傳準備佈防的時間只有一年。


即便只有一年的時間,劉銘傳依然盡可能的以有限的火砲建設砲台準備戰鬥。


三、第一次基隆戰役之解析


就結果而論,法軍的輕率並沒能贏得第一次基隆戰役,但依然取得了有效的進展。

在砲台的設計上,劉銘傳考慮到現有的炮台如二砂灣砲台位於港內,沒辦法先發制人,據敵於港外,所以在和平島社寮的地方建設了新砲台,並安裝了五門170mm克魯伯炮。


事實上,基隆的地形是山懷抱港,分為第一級高地和第二級高地,第一級的高地如二沙灣丘、和平島的矮丘、仙洞、獅球嶺等,第二級高地則是鳥嘴峰、紅淡山、月眉山和桌山(我不知道桌山現在在哪裡),劉銘傳的岸防砲臺接設置在第一級高地靠近海岸的地方,他考慮到過往清軍在與列強戰鬥時,經常發生敵艦部屬陸戰隊從砲台死角登陸,從背後摧毀砲台,所以他設置了為數不少的機動部隊用以對抗對方的陸戰隊。


然而他設計的火炮卻有問題,其中火力最強(關於這一點,法軍評價是基隆唯一有一點威脅性的炮台)的社寮砲台處於外側,沒辦法得到其他砲台的支援,相當於是要面對火力比自身更強的法軍戰艦,一般來說軍艦會避免進攻砲台的,但法軍艦卻有十足的信心可以直接透過炮戰摧毀基隆的防禦,或許也是因為他們看出了問題:基隆的所有砲台全都是獨自作戰,沒有設置交叉火力,如此一來火力肯定比不過法軍軍艦。


同時,劉銘傳妄想靠著社寮砲台將敵人擋在港外的企圖也失敗,法軍見突入港內(感謝清軍垃圾的射擊精準度),並從射擊死角摧毀了二砂灣砲台。在當時的港口防禦戰術中,在沒有軍艦可以使用的時候,守軍會特別倚重水雷的使用,只有水雷能將軍艦鎖在固定的位置,如此一來軍艦除了想辦法除雷以外,就是直直撞向敵人砲台了,然而在第一次基隆戰役完全沒看到水雷的蹤影。


有一種說法是劉銘傳將砲台作為棄子,完全是為了引誘敵人上岸再以人數優勢從軍艦打不到的地方以陸戰擊退法軍,我其實不這樣認為,因為法軍無論如何都要登陸,那麼岸防砲的錯誤設計只使的重型炮本來就稀少的清軍只剩下小口徑山炮能用了,對後續的作戰無疑也是傷害。


而這次法軍的登陸卻是失敗的,兩百人的陸戰隊卻遭遇了兩千人的清軍,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法軍的傷亡依舊有限,而且部隊井然有序的撤退了,這和一戰敗就基本上潰敗的清軍相比,素質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此總結第一次基隆戰役清軍的問題:


1.砲台設計失誤,砲台與炮台之間沒有聯繫而是獨立作戰。聰明的炮台設計應該是一個砲台能顧及到另一個砲台的死角(可見於第二次基隆戰役的法軍砲台設計)


2,沒有使用水雷封鎖港口,任意法軍艦亂鑽砲台死角


3.清軍素質不高,火炮命中率感人


個人實地探查後的感想:


這次我去了二砂灣砲台和基隆港東岸的第一級高地走訪,確實二砂灣砲台居高臨下,位置優良,也配得上海門天險四個字,但是他的炮位分別是東炮台和北砲台,火炮能轉移的角度有限,有很明確的死角,只要在更加深入基隆港,從大概今天海軍基地的位置炮擊就能有效的單方面摧毀砲台。況且我去參訪時看到的還是戰後劉銘傳請德國工程師設計的,很難想像原先的砲台究竟還有多少破綻。不過就算有破綻,只要封鎖得當,將法軍艦鎖在砲台火線之內,二沙灣的炮台也不致於一炮未發死的那麼窩囊吧。


四、滬尾戰役解析:


炮戰結束之後兩個月,法軍在獲得增援後分兩路進攻台北,一路是基隆,一路是基隆,此舉逼得劉銘傳棄守基隆而保全淡水,他判斷基隆山多,且從基隆進入台北需要經過八堵-汐止谷地,地形複雜且路途較遠,淡水就不同了,法軍可以透過淡水河長趨直入,並直接威脅到當時台北最大的兩個市鎮:艋舺與大稻埕。


對於法軍來說,他們發現只要淡水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清軍依然可以透過淡水港獲得來自中國內地的補給,如近來清軍獲得了19門克魯伯炮和大量的士兵,同時他們所想的也如劉銘傳所預料:透過淡水河快速進入台北市區。


因此對清軍來說,勝利條件便是阻止法軍入河,或許是基隆戰役的教訓,或許是其他原因,這次他們以兩道防線封鎖了淡水河:沈船和水雷,這個水雷是電燃水雷,並非是船艦接觸引爆,而是透過一個水雷站操控引爆,法軍在注意到這一點後開始進行攻佔水雷營的計畫:佔領水雷營,操作爆破所有水雷,讓法軍艦可以深入淡水河。


清軍的部屬也以防禦水雷站為核心,他們設置了兩座砲台:白炮台和新砲台,都是在近期趕製的,炮位不足以放下剛剛送來的19門克魯伯,最後是位於油車口的白砲台安炮兩門,位於淡水低矮丘陵的新砲台安炮三門。這些砲台一如既往地沒有功能,根據紀錄這些砲台水泥未乾,是在法軍開始炮擊前夕才把炮安裝上去的,所以法軍火炮輕易的就摧毀這些砲台,不過因為得當地分散部屬和其他如城岸等防禦工事,即使法軍發射了一到兩千發砲彈(根據陶德的紀錄),清軍卻只有十數人死於炮擊。


法軍的登陸發生在幾天之後,此時劉銘傳已經將清軍從基隆調到淡水的北台山一帶部屬,法軍規劃先攻擊新砲台而後轉向將水雷站摧毀,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只要新砲台這個淡水至高點還在清軍手中,法軍就有危險,然而事實上是法軍犯了明顯的錯誤,這也是我當初在看地圖(作戰規畫圖)時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怎麼地圖上畫的跟現實中完全對不起來,而正是因為法軍迷路導致其行軍路線跟作戰規畫圖上的有所落差。


法軍的五個小隊原本是以新砲台為攻擊目標,但其中兩個小隊反而對著白砲台進攻,而剩餘的小隊則繼續對新砲台進攻,兵力的分散導致他們面對多於自身的清軍更難以應付,最後因為但要消耗過大且害怕被包圍而撤退。


法軍自己在反省中也提到(這點就很棒,法軍每一次都有反省,哪像清軍只會誇大戰功)由於優秀的兵源都在基隆,在淡水作戰的兵員是雜牌兵,根據法軍說法,很多只是發了步槍的水手甚至是船的維修工人而已(但即使是這樣依然打出了誇張的殺傷比,可見清軍的素質......)。正因為是菜雞,在慌亂中胡亂射擊,才有彈藥消耗過大的問題。


事實上,是法軍失誤,而非清軍打得好。


個人實地探查後的感想:


個人一路沿著法軍的登陸路線從沙崙海灘一路走到新砲台的位置,淡水平地居多,除了新砲台和北台山以外沒有高地,對雙方來說都算是良好的地形,法軍完全可以在這邊展開他們擅長的線列陣(機槍發明前最強大的步兵陣型)。而且法軍即使在白刃戰也不會落入下風,根據我查到的資料,在普法戰爭前後,法軍都以刺刀攻擊著名,這種戰術被稱為「法國狂怒」(furia francese),所以中國軍隊在白刃戰中對列強有優勢完全是誤解和無稽之談。但是法軍遭遇到了當時未開發的淡水擁有大量海濱樹林(又密又會刺人,痛死)跟沼澤(今天已經看不到)導致他們不能好好地列陣(至於清軍本來就不列陣所以沒差),我想這也是法軍會失敗的原因之一。


同時,我發現清軍的封鎖線是拉在淡水河出海口中盡可能窄的位置了,油車口確實是戰略要地,我在那邊看到了國軍軍營,或許也證明了這一點。


未完待續......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台灣要付保護費」之前提,必需先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台灣人民必需先主動的站起,使台灣先成為國家,國際各國才能伸出援手協助台灣。反之因為「台灣問題」涉及「一國(中國)內政不干涉原則」,包括美國都不可能主動的保護台灣,遑論保護費。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因為法屬玻利尼西亞易與太平洋基地網路,法國也是印太國家,具有戰略利益。這是在法國在2023年〈七年建軍法案〉中確認的。 法國防長香格里拉講話點名美印澳日是盟友    法廣 20240602 香格里拉對話今天落幕。法國防長勒克努重申法國在印太地區
直到煙消雲散之後。當空艷陽的光輝再次升起,照耀著台灣的大地......。只見難以置信、更不忍目睹的是遍地的人事已非! 當天晚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外交部發言人向全世界發表公開說明。證實了解放軍發起空中戰力,對台灣進行名為「幻影計畫」的攻擊行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向來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台灣要付保護費」之前提,必需先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台灣人民必需先主動的站起,使台灣先成為國家,國際各國才能伸出援手協助台灣。反之因為「台灣問題」涉及「一國(中國)內政不干涉原則」,包括美國都不可能主動的保護台灣,遑論保護費。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因為法屬玻利尼西亞易與太平洋基地網路,法國也是印太國家,具有戰略利益。這是在法國在2023年〈七年建軍法案〉中確認的。 法國防長香格里拉講話點名美印澳日是盟友    法廣 20240602 香格里拉對話今天落幕。法國防長勒克努重申法國在印太地區
直到煙消雲散之後。當空艷陽的光輝再次升起,照耀著台灣的大地......。只見難以置信、更不忍目睹的是遍地的人事已非! 當天晚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外交部發言人向全世界發表公開說明。證實了解放軍發起空中戰力,對台灣進行名為「幻影計畫」的攻擊行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向來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