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副刊一篇“金玉涼言”(114/6/4)有這麼一句話:剛接觸,覺得Ai好像懂我;聊久了,發現Ai只會哄我……梁嚴。
這個專欄已經停刊大致是我沒投稿以致稿源枯竭?取名金玉“涼‘’言正是其刊載精神,用意簡言賅來註解也不為過,因為既要說出哲理又要反諷,是難得的欄目也是我閱讀筆記裡必不可少的材料。
在In side新聞媒體所摘錄的ChatGPT 的聊天軟體的概況,經濃縮並加入自己的語氣。Chatgpt 的話術模式和層層揭露設計: 第一層:標準版答案 第二層:資訊局部開放 第三層:資訊逐步揭露 第四層:核心資訊最難挖掘 資訊過濾器 逐步逼問 不提不答 資訊不主動揭示:需要層層逼問 知識門檻高:不懂的人問不到完整答案 過度依賴prompt精準度:實際造成資訊門檻與誤導 Ai成為資訊篩選器:非中立助理 而是資訊操控制的延伸 與Ai普及初衷相悖 :Ai並未協助弱勢知識族群 讓他們更無力……關鍵評論。 Ai是高度受控的訊息工具。
最初我明白吟詠師也就是提問人問什麼就回答什麼 這耦合了第一層。
模糊的提問得到模糊的答案,這是第二層。
更詳細的追問得到更清晰的回答,第三層。
關於國家機密或政治醜聞或不宜公佈的情事難以獲得“正確和全貌”的資訊 通常迂迴避開,第四層。
固然步步進逼也能斬獲更深度的資訊 但提問者必須擁有相對的、相關的知識底蘊才能直指核心, 不然依舊被認為是“模糊”的提問仍是模糊的回答,這設計就是篩選器的商業主要功能。
人工智能產生幻覺已不是新聞,而合成的影音固然精彩但失真,Ai輔助文章大行其道,許多人po文章我都想懦懦的問:如果聊天說話形式談同一個話題還能重述或還原文中多少%的內容?
我停更幾個月就是歎謂自己江郎才盡被Ai擊垮了,幸賴格友們鼓勵(特別在此感謝 莊小昕導師的再三勉勵)才敢賴著老厚臉皮再次玷污格友的眼球。
筆記裡紀錄的Ai不具人文的說詞:
Ai 所不具備的: 人際關係 情感表達 解決問題……慧燈中等學校校長 游文聰。 From Note: https://goo.gl/ScG4Hc
我特別懷念信件遲、車馬慢的年代,人文精神特別夠味,Ai時代是個奇異點但要將人類帶往何處去?
Email 永遠不會像信紙能沾上淚水來表述某人傷悲的情懷和思念,即時訊息的來往只省下郵資而已,那無價的醞釀和內心的忖度才是人文情懷的發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