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自我之歌》 華特‧惠特曼
在景氣循環加速的時代,任何東西過個1-2年就漲價的時代,更何況在這個虐待畜生比虐待勞工更加博取關注的國家中,加薪基本上只能拚跳轉其他公司或是創業(公股體系例外),如果缺乏系統化的規畫,仍可能陷入錢包比奧客的腦袋還要空的現象。財富管理的核心,是讓「金錢為人生服務」,而非被金錢與焦慮牽著走。那到底要如何管理錢財呢?
獨秀指數
傳統財務學強調「覆蓋率」(coverage ratio):企業的營運現金流應足以支付利息與固定成本,避免還錢時剛好手中的錢都不在手上。個人理財也是如此,不然會遇到還沒發薪水,人先餓死的情況。常見的「緊急預備金月數」評估安全邊際。(大約看看就好不會考試)我以youtuber陳一枝的 「獨秀指數」=自身能力收入(月)÷自身理想的生活成本(月)作為介紹,你靠專業與勞務每月能產生多少現金流?能否完整覆蓋房租、餐食、交通、保險等基本支出?比值若>1 代表「經濟自給」,=1 則剛好打平,<1 則需縮支或增收。可是,這樣又甚麼好處呢?
獨秀指數對生活掌握的影響
相對於緊急預備金,很多人都建議3個月,但很少問為甚麼是3個月,很多人回答不出來,緊急預備金顧名思義是為了緊急事故而使用的金錢,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你不該準備只有3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因為人生有許多事情是不可控且急需的,像是:車禍、照顧父母、準備新工作、疾病治療...,這些金額可不是只有3個月的薪水可以控管的,我都會建議每個撥個5-10%的薪水專門去做預備金,如果你20年只會發生1次重大事故的狀況下,3個月薪水的預備金和12個月的預備金來說,可以帶來更多的容錯和安全感。
獨秀指數的好處在於它可以好好讓你思考哪些是你生活必需的,如果你想要把獨秀指數變高有兩種方式:花時間思考如何創造更多錢(創業或升職)和思考如何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很顯然大家會傾向從後者提升指數,我建議思考哪些對生活真實幫助或那些不是,我不是那種窮爸富爸那樣說什麼少喝一杯手搖就能賺錢,因為生活有很多隱藏的情緒成本需要處理,如果可以上班買一杯咖啡或是手搖讓自己精神穩定,這有何不可,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情緒影響自己的身心,你可以放棄一些需求來達成經濟上的舒適,只不過這中間需要好好問清楚自己。
獨秀指數對幸福程度的影響
當獨秀指數長期保持在 1 以上,你擁有三層好處:
1.安全感——遇到裁員或疾病時不至於立刻陷入財務危機,你可以對不合理的工作、關係或環境說「不」,而非被迫妥協,金錢作為後盾自主選擇想要的,做回自己的爽文大男女主。
2.方向感與成長感——反覆的分析和觀察自己的獨秀指數可以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用錢習慣,並未此做出一些更改,這是一種掌握感的體會,你會知道自己的花錢習慣或是職位需要調整,而不是用自己不是"財金專業"的藉口,把入不敷出視而不見,最後變成仇富的酸民,整天抱怨漲價或政府,卻一直不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改變。
3.舒適和鬆弛感——如果你成功改善了財務狀況,當你指數長期大於1時,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只要沒有特殊需求,錢帳戶的錢基本可以緩慢增長,更別說指數大於2,根本是雙倍快樂,上個月的錢還沒花完,這個月的錢又來了,有錢人的快樂總是樸實無華,這些成果變相給你的大腦帶來幸福和安穩,形成一種正向回饋,鼓勵你繼續改進。
相反地,若指數長期低於 1,腦中將被「下一張帳單怎麼付」占滿,無暇思考人生方向,讓你產生"我連自己的生活都搞不定"的負面想法,導致你很容易因此產生一些激進的行為,或是一些奇怪的行為,像是山道猴子那樣,為了維護面子而選擇繼續貸款買車。
總結
我從財金系畢業後,我發現理財之前先理好自己比較快,我們的用錢習慣會因為小時候的家庭因素而有所影響,以我來說,我小時候因為金錢缺乏+父母希望我認真讀書,導致對於金錢的使用會異常的小心,光是一個50元的零食我可以在攤位面前考慮個10幾分鐘才決定去買,如果這個零食不好吃時,我還會抱怨自己浪費錢買一個垃圾並默默吃完。
近期有意識到相關問題而慢慢改變,開始不會為買錯東西自責半天,轉念告訴自己在嘗試新事物,試著把價值觀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周遭(這個好了就能解決生活上90%的問題),很多問題之所以產生都是因為我們把標準設太高或是被強迫塞入別人的期待所導致,之後會講關於是否買保險、房子或是投資的想法。(個人想法看看就好)
這禮拜銀行訓練結束後到分行服務時(如果你剛好人在雲林北港的彰化銀行的話),可以找我問一些相關資訊,雖然無法讓你大富大貴(那是財神做的事),但至少能讓你知道自己有甚麼財務習慣需要改變或是需不需要買金融商品,慢慢理解和調整自己的財務習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改變從來不是大起大落,都是從滴水累積的湖泊後掀起出美麗的漣漪,祝福我們都能活出自己,做自己的糖爹/糖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