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造文書罪是什麼?法律定義、構成要件與日常陷阱一次看懂!
你是否曾幫朋友簽名?替主管蓋章?修改合約內容卻忘記告知對方?這些看似小事,其實都可能觸犯《刑法》中的偽造文書罪,面臨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第210條至第216條規定,無論是偽造、變造,或是明知為偽造卻仍使用文書,都有可能構成犯罪。
本文將帶你全面了解什麼是偽造文書罪、法律構成要件與你我生活中常見的法律風險。偽造文書罪是什麼?一文搞懂法條分類與適用
根據《刑法》規定,偽造文書罪的目的在於保障文書真實性與社會公信力。文書不僅是記錄,更代表法律權利與義務。一旦被偽造,將可能造成金錢損失或名譽受損。
常見法條分類如下:
- 第210條 私文書偽造罪:如冒名簽約、竄改合約內容。
- 第211條 公文書偽造罪:如偽造戶政謄本、公家機關文件。
- 第212條 特種文書偽造罪:如偽造身分證、護照、車輛登記證。
- 第216條 行使偽造文書罪:明知文書為偽造仍加以使用。
📌 重點提醒:只要涉及虛構、變造、仿冒他人名義或內容,不論文書內容是真是假,都可能構成犯罪。
構成偽造文書罪的五大法律要件
法院在審理相關案件時,通常會檢視以下五大要件,缺一即不構罪:
- 行為主體:須具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18歲以上)。
- 行為客體:具法律效力或公信的文書,紙本與電子檔皆包含。
- 主觀要件:有故意,且常帶有牟利、逃避責任、隱瞞事實之目的。
- 客觀行為:實際「偽造」、「變造」或「使用」偽造之文書。
- 危害結果:不須實際造成損害,只要可能損及公私利益即構成。
📌 裁判實務指出,即使只是改動一個數字、加一個簽名,如導致他人誤信,也可能構成犯罪。
偽造文書罪不只法律問題,更是誠信危機
別小看「幫忙代簽」或「方便處理」的習慣,一時不慎就可能誤踩偽造文書的法律紅線。建議:
- 所有合約與申請資料親自簽署,不可假借他人名義
- 公司印章、證件與簽名檔需妥善管理
- 若曾捲入類似糾紛,應立即尋求律師協助釐清責任與風險

偽造文書
📞 若您正面臨偽造文書相關案件,建議諮詢專業律師協助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