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社群平台到搜尋引擎,再到日常配戴裝置,科技巨頭正把AI推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不論是手機裡的照片、看新聞的管道,還是你戴在臉上的眼鏡,這場AI浪潮的背後,其實是一場又一場關於「權利與主導」的競賽。
影片快速版
📸 第一則|Meta掃描手機相簿訓練AI

Meta掃描手機相簿訓練AI引發隱私爭議 Meta被揭露要求用戶同意將手機相簿上傳雲端,作為AI訓練素材。表面看是推出拼貼與風格建議功能,實際卻涉及臉部辨識與影像數據分析。外界質疑其資料用途與透明度,擔憂一旦使用者點下「同意」,形同無限授權影像權給Meta。
🔎 知識點補充: • AI訓練需大量標註數據,照片能提供臉部、場景、情境等複雜訊息。 • 隱私爭議在歐盟尤為敏感,GDPR法規明定個人影像屬敏感資料。
👍 生活化說法: 你以為只是幫你做拼貼,其實是拿你的照片教AI認人。
🌐 第二則|Google新功能影響出版商流量

Google推出AI Overviews和AI Mode,使使用者能直接在搜尋結果看到整合摘要。這讓許多原本依賴搜尋流量的出版商感受到壓力。為此,Google引入Offerwall工具,讓出版商透過小額支付或簡單互動來變現內容,提供更多收入來源。
🔎 知識點補充: • Offerwall 是一種互動式廣告變現工具。 • AI摘要可能提高使用者體驗,但削弱原始內容點擊。
👍 生活化說法: 以前你點新聞,現在AI幫你看完了,出版商卻連點擊都賺不到。
👓 第三則|小米AI眼鏡挑戰市場

小米AI眼鏡挑戰市場,引發熱議 小米發表AI眼鏡新品,結合即時翻譯、物體辨識等功能。僅重40克、定價不到2000元人民幣,成為智慧眼鏡市場焦點。消息也拉動相關台股飆漲,顯示市場對可穿戴AI設備的高度期待。未來發展空間值得關注。
🔎 知識點補充: • 智慧眼鏡與AI結合後成為即時感知介面。 • 台灣光學與材料供應鏈受惠明顯。
👍 生活化說法: 小米這副眼鏡不只翻譯,看人、看物、看市場,它都想幫你看。
💬 結尾觀察|
科技巨頭爭相AI進場,我們要問:它為誰服務? 無論是Meta蒐集影像、Google壓縮流量、還是小米重塑日常裝備,AI的腳步越來越快、越來越近。但在我們驚嘆功能與效率的同時,也該問一句:這些改變是為了用戶的便利,還是平台的主導?科技的進步從不免費,我們付出的,或許正是個人的主動權。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