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咪說業務 #12|一口氣帶你搞懂金融科技業在做什麼(最白話的那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身為一個在 Fintech 打滾了十幾年的業務,

我待過幾家全球前幾大的 Fintech 公司、

也曾在私有的小公司做到被私募基金(PE Fund)收購,

這個主題,真的很適合由我來解惑。

 

▋ 金融科技(Fintech)到底是什麼?

這個名詞近年來迅速竄紅,

有人說這市場大、薪資佳、前景無限,真的是這樣嗎?

 

說穿了,Fintech 就是由金融(Finance)科技(Technology)

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的縮寫。

 

現在不只金融,很多行業加個 -tech 好像瞬間就變得高大上,

像是:

  • MarTech:行銷科技(Marketing + Tech)
  • RegTech:法遵科技(Regulation + Tech)
  • PropTech:不動產科技(Property + Tech)

 

廣義來說,只要是金融業會用到的科技工具,都算 Fintech 。

從資安系統、雲端平台、API 管理工具,

到分析引擎、行動 App……通通都算。

 

但這樣講其實太籠統了——

因為這些技術也能用在其他產業,

沒什麼產業「排他性」。

 

狹義的 Fintech ,我們會用「金融業務性質」來分類。

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領域:

  • Universal Banking:銀行的中央廚房
  • Treasury & Capital Market:銀行的財務大臣
  • Payment:讓付錢像點餐一樣簡單
  • Lending:借錢的 Uber Eats
  • Crypto:改寫金融遊戲規則的 Fintech 新創

 

以上分類,各有專精,

所以即使一樣都在 Fintech 就業的人,

跨解決方案還是像跨產業一樣困難,

真的隔行如隔山。



▋1. Universal Banking(通用銀行解決方案)
--銀行的中央廚房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銀行的「大腦 + 身體」,

所有日常你在銀行看到的服務,

像是開戶、存款、帳戶管理、轉帳、對帳單、利息計算……,

幾乎都是由 Universal Banking 系統在背後處理。

 

也有人會稱它是「銀行核心系統(Core Banking System)」,

它負責整合銀行內部所有最基本、最關鍵的功能,

確保每一筆交易都正確記錄,

每一個帳戶都能即時查到最新的餘額。

 

想像銀行是一間餐廳,

Universal Banking 就是廚房裡的中央廚房系統。

無論你點的是牛排、義大利麵、還是外帶餐盒,

所有食材準備、料理流程都來自這個廚房——

像是點餐系統(Payment)外送平台(Lending)

財務報表系統(Treasury & Capital Market)

都得仰賴這個中央廚房來穩定運作。

 


▋2. Treasury & Capital Markets(財務及資本市場)
--銀行的總舖師

這塊就算是愛咪的老本行了,

我的十多年 Fintech 業務生涯,

幾乎都在這一塊打滾。

 

這一塊可以簡單理解為:財務長辦公室+投資交易部門

就像總舖師在控管廚房裡的食材進出、調度現金、

決定要買什麼高級食材(投資)、

怎麼分配預算(風險控管)。

有了 Fintech ,這些流程都能自動化、數位化,讓廚房運作更有效率。

 

想像銀行每天收進那麼多錢,不能放著生灰塵——

  • 一部分資金用來投資、避險、提高收益(叫自營
  • 一部分資金幫客戶理財操作(叫代操

無論是自營或代操,

都會涉及大額的外匯、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

因為交易規模大,風險管理也很重要。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完善的前中後台系統:

從交易下單(前台)、

風險控管批准是否可做(中台)、

到清算部門每日結算出帳(後台),

一條龍的處理。

 

💬 愛咪經驗談:

我過去負責最長時間的解決方案,

是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評價有關,

是 Treasury 當中的一小塊解決方案。

 

金融業在操作這些金融商品時,

需要評價它們的「市價」做為出帳、風險評估依據,

但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結構比較複雜,

需要用不同的財務工程模型去模擬出各種公允價值(mark to market),

這時就需要我們的解決方案來幫忙計算。

 

遙想當年剛踏入這家公司時,

每天跟數學家混在一起,

面對各種模型名稱、複雜的產品結構,根本是一個頭兩個大。

 

即使是當年在研究所時有修過「財務工程」的課,

也只碰過最簡單的 BlackScholes 模型,

看到那些結構性產品有什麼「鯊魚鰭」、「蝶型」、「蜥蜴型」,

真的是每天頭昏眼花。

 

但也意外踏入了一個利基市場( niche)

因為這塊的入門門檻太高,反而在市場上較少競爭者,

一但跨越了那個高入門檻,如入無人之境。

 


▋3. Payment(支付系統)
--讓付錢像點餐一樣簡單

想像你去麥當勞用自助點餐機,

點完餐直接掃碼付款,省去找零、排隊的麻煩。

數位支付讓錢流動像點餐一樣快,

無論是轉帳、購物還是跨國付款,幾秒內就完成。

 

這一塊最貼近我們生活了。

你每天的每一筆付款——

刷卡、掃碼、網購結帳,

背後都牽涉到一套龐大的支付網路

 

支付系統主要分三大場景:

✅ 消費支付: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方式,

像刷信用卡、Apple Pay、LINE Pay,或網購結帳。

這些服務讓你不用帶現金,手機一嗶就搞定。

 

✅ 商業支付:企業之間的貨款、薪資、跨境匯款,

以前要跑銀行、對帳、手續費又高,

現在有了數位銀行和新創平台(如 Airwallex、Wise),

不只自動轉帳、還能即時跨國付款,省時又省錢。

 

✅ 即時支付:這是近年最酷的技術,

讓你轉帳不受上班時間限制,

24小時、幾秒內就能完成入帳。

像用 LINE pay、街口,都是即時支付的應用。

 

💬 愛咪老實說:

如前面說的,在 Fintech 這個產業也是隔行如隔山

Payment 這塊真的不是我的專業,

就容我如此帶過。

 


▋4. Lending(借貸系統)
--把錢「點外送」送進你帳戶

想像你半夜突然想吃宵夜,

直接用 Uber Eats 下單,幾分鐘就送到家。

 

線上借貸就像這樣,讓你隨時隨地快速借到錢,

不用再跑銀行排隊、等審核,

現金直接「送」到你帳戶,方便又即時。

 

傳統貸款你得跑分行、交資料、等審核。

現在借錢像叫外送一樣方便:手機滑一滑,錢直接匯進帳戶。

 

常見的應用有:

  • 個人信貸、車貸、房貸
  • 中小企業貸款、聯貸案
  • 循環信用、現金卡
  • 線上申請、AI 審核、即時撥款

甚至像 BNPL(Buy Now Pay Later,先買後付)

或是在購物時選的「0 利率分期」,

背後也其實是一套小額借貸機制。

Fintech 讓借錢這件事變得更即時、更公平,也更貼近使用者需求。

 

💬 愛咪經驗談:

我曾短暫踏足過 Lending 領域,

才真正體會什麼叫做「隔行如隔山」。

 

在 Treasury 做了十多年,

當時因為原公司被 PE Fund 收購,我開始重新找工作,

後來拿到一家全球前幾大的 Fintech 公司 offer,

職位是負責大中華區市場的 Lending 方案。

 

我當時心想:「我都賣系統賣了十幾年了,

從財務系統轉成借貸系統應該差不多吧?

 

結果才發現——完全不是那回事

 

客戶從原本熟悉的財務部門變成了法金部門、

從市場風險變成信用風險管理部,

角色不同、痛點不同,講話方式也不同,得重新建立信任。

 

而且 Lending 的客戶通常早已導入系統多年,

牽涉到授信流程、合約架構、內部稽核,

一換系統就是大地震,根本不輕易更換。

 

更別說很多在地廠商價格便宜、又早已深耕多年,

客戶根本沒有換系統的誘因。

 

雖然那份工作薪水很好、老外老闆也對我非常包容,

但掙扎一年後,我還是選擇離開。

不是我撐不住,而是我知道:這不是我擅長、也不會快樂的戰場。

 


▋ 5. Crypto(加密貨幣)
--Fintech 最叛逆也最火熱的一支分流

如果說前面講的 Fintech 是金融科技的「正規軍」,

那 Crypto 就像是這個產業裡的「冒險者聯盟」。

 

這一塊涵蓋的東西非常多,但基本上可以分幾大類:


✅ 加密貨幣交易所

像是幣安(Binance)、Bitget、或是已經倒閉的FTX…等,

他們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加密貨幣界的證券商」。

 

讓大家可以在上面買比特幣、以太幣等,

可以交易、轉帳、借貸,甚至可以像傳統金融一樣進階到程式交易。

 

這塊雖然熱,但也最容易踩雷。

 

平台的穩定性、資金透明度、是否遵守監管,

都是一般人難以辨識的風險。

 

各國也開始積極推出法令,

一方面推出自己國家的穩定幣,

另一方面是將這些交易所加以納管

 

✅ 做項目、募資找錢

Crypto 世界裡有一種很有趣的現象是:發幣當募資

 

有人寫一個白皮書(Whitepaper)說要做一個什麼新項目,

然後發行一種代幣(Token)來集資。

 

這過程有點像是「先賣股份但還沒營運的公司」,

風險非常高,也容易被詐騙集團濫用。

 

舉個例子,當時OneCoin推出,號稱是「比特幣的升級版」,

但實際上連區塊鏈都沒有,只是個包裝華麗的龐氏騙局。

後來創辦人募走超過 40 億美元,最後人間蒸發,

還被列入 FBI 十大通緝名單,堪稱史上最臭的空氣幣之一。

 

✅ NFT、生態系、Web3 專案

從爆紅的無聊猿,到虛擬土地、數位身份、Web3 社群,

這些項目本質上也算是一種「金融產品」,

只是它長得像藝術品、遊戲道具,甚至是 Discord 裡的 VIP 身份。

很多人會把 NFT 當收藏,

但更多團隊其實在做的,

是把 NFT 當成一種身份憑證+金融通行證

連結到投票權、會員制、甚至借貸抵押用途。

 

但這邊也是有許多小心踩雷的成份,

當年有人花了 290 萬美元買了一個 NFT ,是 Twitter 創辦人的第一篇貼文截圖,

本想藉此大賺一筆,怎知最後拍賣只售出 277 美元作收,

不到原價的 0.1%。

 


▋ 愛咪觀察室:金融科技業還值得投入嗎?

 

打開社群網路,現在每天都在談「AI」、「雲端」、「區塊鏈」,

但是——金融業其實是最保守、最不能出錯的行業之一。

比方說:

  • 一個系統能不能「上雲」,就要討論一年以上
  • 涉及資安、內控,還得報金管會、寫報告、層層審核
  • 更不用說該不該納管虛擬貨幣、DAO、穩定幣……


大家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說白了,金融業面對新科技,是又愛又怕,踩得非常小心。

也因此,如果你想進入這個產業,我會真心建議:

如果你對新技術、新社群、新趨勢有興趣,

新創產業如 Crypto、Blockchain 絕對是值得觀察、甚至投入的領域。

 

很多傳統金融人其實都看不懂這塊,

連金管會也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到底該不該納管、怎麼納管)

不過,也正因為它新、沒人有標準答案,

對年輕人或轉職者來說,這反而是一個能從零開始建立專業的好機會。

 

因為那些公司才有空間讓你接觸新技術、

發揮影響力、從0到1長出一個產品。

 

相反的,傳統系統商雖然穩定、成熟,

但面對這些傳統的金融客戶,早已經是一片紅海,

客戶通常不輕易更換系統,

一用就是十年,銷售週期又長、技術包袱又重。

 

與其在紅海裡掙扎,

不如擁抱新技術,

為自己創造藍海市場。

 


📝 這篇文章比較硬,無論你是否認同或有什麼想法,

都歡迎留言跟我討論,交換意見喔!

 

📌 喜歡我的業務人生故事嗎?

追蹤我,也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繼續聽更多業務心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咪愛工話
5會員
90內容數
從千萬年薪外商科技業務到40歲中年裸辭,職場心法及心境轉折全在這,每週更新商業洞察&職場故事,訂閱起來不錯過🔥
愛咪愛工話的其他內容
2025/06/24
在外商做業務,最怕的不是客戶不買單,而是法務不點頭。 合約卡關、紅字互轟、天條踩雷……這些你都遇過嗎? 本篇延續上一集,深入解析「業務與法務的實戰交手」, 揭露外商原廠法務最常死守的三大條款, 以及我累積多年、靠真實案子磨出來的五大快速通關技巧, 從翻前例、換條文、拉壓力到打感情牌,樣樣實用!
Thumbnail
2025/06/24
在外商做業務,最怕的不是客戶不買單,而是法務不點頭。 合約卡關、紅字互轟、天條踩雷……這些你都遇過嗎? 本篇延續上一集,深入解析「業務與法務的實戰交手」, 揭露外商原廠法務最常死守的三大條款, 以及我累積多年、靠真實案子磨出來的五大快速通關技巧, 從翻前例、換條文、拉壓力到打感情牌,樣樣實用!
Thumbnail
2025/06/19
📌 合約卡關,比不上客戶刁難! 談了一年的百萬美元案,卻差點敗在合約審閱? 對業務來說,最難搞的不一定是客戶,而是法務。 從「合約地獄」到「職場求生」,這篇寫給每個曾在合約上被磨到靈魂出竅的你。 內有實戰故事、法務溝通心法、還有業務人必知的合約禁區天條。 你不是一個人在對合約翻白眼,我們都一樣
Thumbnail
2025/06/19
📌 合約卡關,比不上客戶刁難! 談了一年的百萬美元案,卻差點敗在合約審閱? 對業務來說,最難搞的不一定是客戶,而是法務。 從「合約地獄」到「職場求生」,這篇寫給每個曾在合約上被磨到靈魂出竅的你。 內有實戰故事、法務溝通心法、還有業務人必知的合約禁區天條。 你不是一個人在對合約翻白眼,我們都一樣
Thumbnail
2025/06/14
從峇里島的泳池邊打開筆電,聊聊「遠距工作的現實與浪漫」。
Thumbnail
2025/06/14
從峇里島的泳池邊打開筆電,聊聊「遠距工作的現實與浪漫」。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