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我是愛咪👋
此刻的我,正坐在峇里島某間飯店頂樓的酒吧裡,
展開我期待以久的「數位遊牧」生活。
眼前是無邊際泳池,
時不時有比基尼旅客躺在浮床上從我面前漂過。
耳邊吹著海風,手裡一杯 fruit punch,
再往遠方望,是一整片翠綠的森林。
我打開 MacBook,優雅地敲著鍵盤。
啊——這不就是我夢想中的「數位遊牧」人生嗎?
今天,就讓我們從「Work from home」
聊到「Work from anywhere」的業務人生說起吧✨
🧳「遠距工作」:表面自由,實則處處考驗
身為業務,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不用打卡。
只要有業績,去哪裡工作都沒人管——
聽起來很爽對吧?
但這份自由,其實是用「績效」換來的。
▋ 我聽過最micro management的案例:
曾經聽過有的業務老闆要求員工每天8點半準時進公司打卡,
報備今天一日訪客行程,
訪客數太多太少都會被challenge;
傍晚再回公司報告會議狀況,並提交隔日計劃。
這種「以管理取代信任」的做法,
對於我們這種跑了十幾年的老業務來說,
幾乎是「大魔王」等級的老闆,
與其說是管理業務,更像是「管理小學生」出缺勤。
反觀 Covid後,許多外商科技業開始紛紛轉向遠距工作,
撤掉每個 region的辦公室,只承租 service office,
留個幾張辦公桌和登記地址就了事,員工全部在家上班。
只要有電腦、交出KPI,老闆根本不管你在哪。
我一直到離職前都是 work from home的模式。
每天起床後刷完牙就穿著睡衣開早會,
有安排訪客就著裝後直接從家裡出發,
結束後再找間安靜的咖啡廳連線開 Con Call。
你以為這樣的日子很 chill?
其實不一定——
一切取決於你跟到什麼樣的老闆。

👿 有些老闆「遠距」但不放手
▋ 我曾經遇過比較 control freak的老闆:
只要 Teams 出現一則「call me」訊息,
沒在幾分鐘內回覆,就會開始接連出現:
- 「Where are you?」
- 「Why didn’t you tell me you had a meeting today?」
- 「How was the client? Give me a summary.」
有時我只是利用早會後的空檔出門吃個早餐,
在早餐店看到訊息也要立刻衝到馬路上接電話,
用車水馬龍的背景音製造「正在外勤」的假象。
😇 也遇過天使型主管:業績是唯一KPI
▋ 當然,我也曾遇過天使老闆:
這類老闆通常是老外居多,
只有每週一個小時的定期 review,
其餘時間不查勤、不干涉,
只要按時把案子帶進來,幾乎是互不打擾😂
那時的我一週有三天在球場揮桿、邊打邊用手機回郵件,
你說業績有變好或變差嘛?
我覺得一般般,至少我其他時間是很努力在工作的。
最大的困擾是:
我覺得連老闆都不在乎我的表現了,
我也不用太認真,反正數字做得差不多能交待就好。
甚至有時會覺得:
他不在乎我!他一點忙都幫不上!
結果呢?
我只待了一年就離職了,因為覺得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你說這種爽日子不過要離職,是不是很犯賤?
這兩種極端經驗讓我明白:
👉 自由是在「信任」與「放任」之間拉扯,
老闆就像是在放風箏,
既要「相信你會把事做完」,
也要在適時拉你一把,告訴你:「Hey~ I’m still here for you! 」
做到這,才能真正的讓員工「work from anywhere」。
🎯 從上班業務 ➝ 自媒體業務,我開始「自己管自己」
裸辭後,我開始做自媒體,轉向更像「freelance sales」的角色。
沒人管你幾點起床、要不要今天出文章。
表面是自由,但真正的挑戰反而是:
能不能持續自我產出?
我發現必須練好三個能力👇:
1️⃣ 自律:沒有 KPI 的業務,要自己寫 KPI
我給自己訂的KPI是:
每天發一篇貼文、每週兩封電子報、
主動 reach out 幾位潛在合作對象「聊一聊」。
這些是我的「每日行動計畫」。
管理學中有個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
設定具體、可衡量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會顯著提升員工的表現與動機。
不是時時刻刻在工作才叫努力,
而是有完成設定的任務就值得肯定。
無論是在公司上班還是自己出來做,
設定目標、督促自己達成,都是最重要的事。
2️⃣ 效率:沒有上下班工時的規範,你能進入「心流」嗎?
以前在公司,早九晚六不等於全天高效,
很多時間都在滑手機、開沒必要的會。
記得大一的行政學曾經過帕金森法則(Parkinson's Law):
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
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
這原本是用來說公部門無效率的時間或預算運用方式,
但放在工作上是不是也很貼切?
試想:你聽過多少人利用上班「業餘時間」偷偷經營自己「副業」的例子?
你一周又有多少時間,因為做「薪水小偷」沒被抓包,而感到一絲絲小確幸?
當我變成自己的老闆時,我開始計算自己的「有效工時」,
我發現只要能進入「心流狀態」,
兩到三小時就能完成一整天的內容產出或業務規劃。
其餘時間呢?
我可以去打球、去旅遊、去從事所有我想探索的事,
我不需要將自己綁在無效的工作時間上,
我覺得自己是「時間富翁」。
3️⃣ 經營感:業績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自己去挖
以前當上班族業務,
雖然案子簽下來有commission可以領,
但沒簽到單還是有底薪拿。
遇到市場狀況差的時候,總覺得做不到是公司的問題,
反正我還有底薪領,公司業績差不關我的事。
現在出來單打獨鬥,
公司、品牌是自己的,
更懂得要「愛惜羽毛」與「建立自己的credibility」。
我可不想亂搞而砸了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寫文章所建立的招牌。
這是心理學中的心理所有權理論(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ory):
當你「覺得這是自己的事業」,你自然會為結果負責。
所以很多公司會設計員工入股、分紅、獎金掛勾機制,
就是希望讓員工「不是只賣力,而是賣命」。
而現在的我,打造自己的品牌,既是創作者、也是 CEO,
成效如何、合作進不進來,沒人幫你背書,一切自己扛。
自然我會更謹慎確保自己能「高效產出」。
💡 結語:業務自由,是自律與效率的疊加
你羨慕的「遠距工作人生」或是「數位遊牧人生」,
表面上是沒有人管你,每天睡到自然醒,
是漂浮在泳池的浮床、筆電與夕陽,
本質卻是一套穩定運作的「自我推進系統」。
想要遠距工作、想要不打卡、想要 Work anytime and anywhere?
那你得先確保——
你是一個自律且有效率的人。
📌 《愛咪說業務》每週更新中。
訂閱「愛咪愛工話」,一起拆解業務思維、把人生過成你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