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24年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奪冠之後,林立追上前方的郭俊麟,淚流滿面的說:「俊麟,我還沒抱到你,乾拎涼!」這段影片在網路上瘋傳,網友們紛紛笑說台灣人真是開心不開心都要來個語助詞。
明明是句髒話,聽的人為什麼能清楚分辨出對方的意思,而不會感到生氣呢?這和人類大腦分析語言的方式有關!
同一句話,為什麼感覺完全不同?
試想兩個場景:
- 見到期待了很久的貴賓,你興奮地說:「你終於來了!」
- 下雨天,你等了很久終於等到伴侶來了,不悅地說:「你終於來了……」
同樣的一句話,語序完全一致,但你知道它在每個場景中的意義完全不同。這不只是語氣的差異,更是大腦對語言的理解,受到情境與情緒強烈影響的結果。
大腦如何解析語言的「表層」與「隱含意義」
語言學者將語言理解區分為兩個層次:
- 字面意義(literal meaning):字詞直接表達的意思
- 語用意義(pragmatic meaning):在特定情境下,語言實際傳達的意圖
而我們的大腦,在日常對話中,其實更常啟動的是第二層,也就「語用推論系統」。
根據心理語言學研究(Nieuwland & Van Berkum, 2006),人類的大腦會即時整合語境資訊,在聽到話語的同時判斷說話者的意圖、情緒、關係與背景。也就是說,你的理解從來都不只是「聽進去」的,而是主動「建構出來」的。
情緒如何改變語言的接收方式
同樣一句話,說話者的語氣能完全改變聽者的解讀。
2005 年發表於《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顯示(Grandjean et al.),當人類聽到帶有憤怒、快樂或恐懼的語氣時,即使語言內容本身毫無意義,大腦中的情緒區域(如杏仁核)仍會強烈反應。
這意味著,語氣不是附加值,而是語言理解的一部分,而且聽者的大腦會先處理情緒,再處理語意。這也能解釋為何有時候「你說的內容沒問題,但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
語境:決定語言意義的真正關鍵
語言的意義並不固定,而是高度依賴語境與背景知識。舉例來說:
「你很厲害喔。」
- 在比賽得名後聽到,可能是真誠的誇獎
- 在工作上投機取巧,被主管發現,可能是種諷刺
大腦在解析語言時,會調動語言區、記憶區與社會認知區(如前額葉皮質、顳上溝)共同推論語意的真實含義(Hagoort, 2013)。
大腦的預測功能:我們不是等對方講完才懂
理解語言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預測。當我們在某個語境下聽到熟悉的句型,大腦會預測說話者接下來的詞語與情緒,這使得我們能更快速掌握對話走向。但這也讓我們更容易受到語境與既定印象影響,造成不同人對同一句話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
所以,語言的「意義」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你腦中建構出來的結果
語言,不只是文字,不只是語音。它是一套與情境、情緒、關係和文化共構的互動系統。我們聽懂一句話,其實是因為大腦結合了:
- 字面語意
- 情緒語調
- 情境背景
- 說話者的意圖推論
- 自己過去的經驗
這也是為什麼在溝通中,單靠文字往往容易誤會,而面對面或語音對話則能更準確傳遞意思。
參考文獻
- Grandjean, D., et al. (2005). The voices of wrath: Brain responses to angry prosody in meaningless speech. Nature Neuroscience, 8(2), 145–146.
- Nieuwland, M. S., & Van Berkum, J. J. (2006). When peanuts fall in love: N400 evidence for the power of discours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8(7), 1098–1111.
- Hagoort, P. (2013). MUC (Memory, Unification, Control) and beyon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