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為加速AI採用率的提升,不是因為什麼文書處理、翻譯、資料搜尋功能的應用,最重要的關鍵點,應該是各大語言模型開始開放影像生成的功能給使用者體驗後,才是一般普羅大眾逐步開始接觸LLM的里程碑。
回想Chat GPT開放將個人照片圖片風格轉換成吉卜力工作室畫風的影像處理技術後,當時被多少社群好友洗版,Sam Altman也稱伺服器快融化了。那個時候,沒有參與這段熱潮就是落伍的象徵,為了跟上流行,好多人詢問要安裝哪個APP,甚至連臉書的粉專都有人請求幫忙將圖片轉換風格,實在記憶猶新。
很成功的,這個里程碑讓大家進一步認識AI,而且,光就生成圖片功能,就能夠應用在好多場域,舉凡宣傳品的設計、個人照片的風格轉換還有天馬行空想像力的輸出都能在手機app或網頁端下好指令送出,一點時間就能獲得圖片。本部落格的圖片,也都是經過AI的協助,才製作完成的。
一般最直觀的應用,應該就是在指令區下好指令後,生成圖片。再來就是將自己的照片上傳,請AI協助風格的轉化。如果AI聽不懂指令或是指令太複雜了,我們可能就可以給他範例圖片讓他進行解析。而再進階一點的應用,我們可以跟AI慢慢討論好我們要生成的項目,將內容定義好後,期望能更精準地產出圖像,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進階一點(我認為啦)的應用我們之後再說,就最簡單的生成功能,只要會在指令區輸入訊息,其實就能夠生成圖片。

如左側的照片的指令是:幫我生產一張圖,在一個叢林中,一隻鹿與鹿角蕨在同一個畫面,鹿側身但頭轉向正面,位於鹿角蕨前方,鹿角蕨附於一株巨木樹幹上。畫面的右側有一個水池 風格底片相機拍攝的樣子。
現在或許已經覺得平常,但是再早個半年一年,這絕對是讓人驚呼連連的功能。

另外圖像轉換的功能也是挺好使用的,隨意拿了幾株自己鹿角蕨的照片,請ChatGPT轉換成貼圖風格的圖片,也是沒一下子就好了,如果有需要再有相同風格照片,就再上傳,再請AI轉換,還算挺實用。
直到現在,如果還沒有使用過各大語言模型的話(真的還有嗎?),真的極度推薦玩使用看看,免費版的都有一些額度可以使用,並且不會要求先綁定信用卡資訊才能操作,只要下載好App並有一個帳號即可。我認為這種科技新鮮物,無論當下有沒有實務上的應用,有嘗試,玩了才知道有什麼功能,說不定下次哪天,工作上遇到事情卡關了,搞不好會想起手邊就有一個工具能夠嘗試使用,解決你的問題。
圖片生成,讓創作的門檻變低,無論是娛樂或是任務需求都能派上用場,實用有趣,這是在接觸AI時大家應該都要會操作的一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