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8 世紀的歐洲,醫學尚未完全脫離中世紀的陰影,放血、灌腸與水蛭療法仍是主流。然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奧地利醫師——弗朗茲·安東·梅斯梅爾(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療法。他稱之為「動物磁性」(animal magnetism),這不僅是催眠術的前身,也成為當時歐洲貴族圈最時髦的療癒風潮之一。
梅斯梅爾與動物磁性理論
梅斯梅爾(1734–1815)原本是一位受過正統醫學訓練的醫師。他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種無形的流體,貫穿天地萬物,也流動於人體之中。這種流體就是他所謂的「動物磁性」。他認為,疾病的根源在於這股磁性能量在體內流動受阻,而他則能透過自身的力量,引導這股能量恢復正常流動,進而治癒疾病。他的治療方式包括:
- 使用手勢、眼神、鐵棒或磁鐵來「導引」磁力。 - 病人圍坐在一個裝滿磁化水的大桶旁,桶中插有金屬棒,病人將其對準身體不適部位。 - 治療時播放玻璃琴音樂,營造神秘氛圍,使病人進入恍惚或抽搐狀態。

巴黎的神祕療法與社交盛會
1778 年,梅斯梅爾移居巴黎,迅速在上流社會中聲名大噪。他的診所不只是醫療場所,更像是一場社交與神祕主義的盛宴。貴族男女圍坐在「磁桶」旁,手牽手形成「磁流」,在音樂與香氣中等待療效發生。許多病人會出現抽搐、昏迷、哭泣等反應,這些現象被視為「磁力」正在發揮作用。
儀式感十足的治療場景:
- 房間昏暗,香氣瀰漫。 - 梅斯梅爾身穿絲質長袍,手持鐵棒,緩緩走動。 - 音樂家演奏玻璃琴,營造出超凡脫俗的氛圍。 - 病人進入恍惚狀態,甚至出現「癲癇式」的反應。
音樂與催眠的結合
梅斯梅爾深知音樂對情緒與意識的影響。他不僅是玻璃琴的演奏者,還與莫札特家族交好。年輕的莫札特甚至在梅斯梅爾的官邸首演了自己的歌劇《可愛的牧羊女》。梅斯梅爾將音樂作為治療的一部分,認為它能協助病人進入「磁化狀態」。
科學界的審判:富蘭克林與皇家調查
梅斯梅爾的聲勢引起了法國學術界的警覺。1784 年,法王路易十六下令成立調查委員會,成員包括美國駐法大使本傑明·富蘭克林、化學家拉瓦節與斷頭台發明人吉約丹等人。他們的結論是:「動物磁性」並不存在,療效來自病人的想像力與暗示作用。
儘管如此,委員會也承認:即使這些效果是心理作用,「能讓人恢復健康,難道不是一種好處嗎?」這句話成為催眠術日後發展的關鍵轉折。
爭議與衰落
梅斯梅爾的療法也引發不少爭議,特別是他與年輕女病人帕拉蒂絲(Maria Theresia Paradis)之間的關係。帕拉蒂絲是一位盲眼音樂家,據說在接受梅斯梅爾治療後短暫恢復視力,但也因此捲入緋聞與社會輿論。這些事件,加上官方否定,使梅斯梅爾聲勢逐漸下滑,最終離開巴黎,晚年默默無聞地死去。
催眠術的遺產
雖然梅斯梅爾的理論被否定,但他的技術與儀式性操作,為後來的催眠術奠定了基礎。事實上,「mesmerism」(催眠術的舊稱)一詞即源自他的名字。
催眠術的後續發展:
- "普伊塞居爾(Puysegur)":梅斯梅爾的學生,發現「人工夢遊狀態」,即現代催眠中的「恍惚狀態」。
- "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19 世紀英國醫師,創造「hypnosis」一詞,將催眠術科學化。
- "佛洛伊德(Freud)":早期使用催眠探索潛意識,後來發展出精神分析學派。
結語:神祕與科學之間的橋樑
18 世紀的催眠術,是一場橫跨醫學、心理學、音樂與神祕主義的奇幻實驗。梅斯梅爾雖未能以科學方式證明他的理論,但他對人類心理與暗示力量的直覺洞察,為後世心理治療與催眠技術開啟了大門。 催眠術從神祕走向科學,從儀式走向臨床,這段歷史不僅是醫學的演進,更是人類對心靈奧祕不懈追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