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是全世界武術中最複雜的,而在這當中,太極拳是最多人練、也是派系最龐雜的,包含陳、楊、孫、武、吳、趙堡、鄭子等眾多路線(更別提我練的陳泮嶺99式),各有自家強調之處。從正面來說,如此生態展現出太極拳的生命力與發展性,既可健康養生,亦有技擊實用性(雖然這部份爭議較多);不過,這也帶來標準化和傳承清晰性上的挑戰(例如:各派標準不一導致學習者無所適從、功法解釋差異大、難以評估學習進度等)。
首先,就會有所謂「著相」的武術家,容易受制於條條框框(例如糾結在這個才是楊式太極,那個才是陳式太極,吳式太極不能這樣,孫式太極那樣才對!),難有進境。還有一種「著相」,就是糾結於「內外家拳」,強調再強調「內家拳不必練套路招式,因為氣功練到深處,舉手抬足就是殺招!」,我認為這是謬之大矣!這種「著相」於表象的執著,不僅限制了武者的視野,更阻礙其武學的實質進步;有如此認知者,容易陷入以下困境:1. 僵化思維,限制創造力;2. 畫地自限,難以融會貫通;3. 流於表面,忽略內在實質。不是有句話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套路在初期訓練中,對身體協調、勁力傳導和技法熟練度極為重要,即使是內家拳,也需要通過反覆練習來建立正確身體記憶與發力模式。
其實,從鬆開始,由柔入門,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出堅韌的勁道,以意念貫串、連綿不絕,卻又段落分明。透過正確拳架和意念引導,身體結構協調,勁力傳導順暢,內在能量流動便會自然產生,形成一種充盈感和力量感,這就是所謂的「氣」,應敵出招便有勁力之功,至此才不需再拘泥於特定招式或次序(因為已經懂得活用,但不代表外形潰散);此時意氣力便可相串連貫,周而復始,流轉自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太極拳(技擊)或太極操(養生)就是一念之間的事。不過,在技擊方面要達到效果,就要有紮實練習與豐富實戰經驗,否則很容易落入「說得一口好拳,打得一蹋糊塗」的陷阱。記得看過這樣的說法:「元主靜,不主動」,因為有人把這個「元」連同「歸元」與「渾元」的「元」都認定是丹田,所以要能「丹田內轉」,才可發出強大威力。個人淺見認為,那不算錯,但也非完全正確;真要計較丹田,還有上、中、下丹田之說,上丹田主神,中丹田主氣,下丹田主精,各自有其象徵意義。然而,若過於拘泥於某個具體部位的「轉動」,反而忽略了「意」的統攝作用,到底要轉哪個丹田?所以「元」其實是生命本「源」的諧音,真形為「意」,太極拳或其他內家拳的「意、氣、力」次序便是由「意」這個生命本源的驅動而來。它代表了對身體內在狀態的覺察、對動作方向的引導以及對勁力發放的統籌。若不弄明,而刻意要在外形上展現出「丹田部位的肌肉跳動扭轉」的畫面,武道容易誤入歧途,甚為可惜!
再多嘴說幾句,其實「將武術技法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結合」是一種話術,拿來唬弄外行人很好用,其實說穿了,五行是人體結構與力學不同應用方式,也可以是方向的表達,配合「八卦」衍生出的方位概念,便有了太極十三勢的詮釋。「五行八卦」這些概念在過去提供了寶貴認知工具,幫助人們理解記憶複雜武術動作與原理。然而,時至今日,我們更應透過現代科學視角,去解析這些概念背後的力學、生理學和戰術應用,讓武術回歸其根本。所有看似高深的理論,最終都應該回歸到「如何發揮效用」的根本。對於這些「話術」,必須能看清背後的務實性和科學性,促使我們更專注於訓練的實效,而不是被表象的「玄妙」所迷惑。
總而言之,太極拳要見功,得由簡入繁,由繁歸簡,循序漸進,返樸歸真,但每一個階段都要紮實認真修習。尤其要貫徹以意為本、活用不拘於形、並勇於實戰檢驗的原則,才能真正達到化境,這正是武學與宇宙自然法則相應合一,周而復始的不變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