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在現代社會,「靠」是最佳太極拳應用,可避免在畫面中看來是肢體推擠互打(踢)的可能法律問題,使自己不但能自保、傷敵,卻又全身而退。 原因如下:
外觀上「非暴力」: 相較於拳擊的揮拳、跆拳道的踢擊,太極拳的「靠」表現更多是身體的接觸擠壓。在旁觀者看來,可能更像身體碰到一下而己,不是直接的暴力攻擊行為,在需要顧及社會觀感和避免法律糾紛的現代社會中,是優勢。
法律上的模糊性: 法律上對身體的推擠衝撞定義可能比直接拳打腳踢更模糊一些。當然,如果「靠」得過猛,造成實質傷害,依然可能面臨法律責任。但相較之下,其「攻擊性」的外觀較弱,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更可解釋為自衛或意外接觸。實戰中的有效性:
- 借力打力: 「靠」非常符合太極拳借力打力原則。可順勢引導對方力量,然後通過身體轉動發力,將其反作用於對方,使其失去平衡甚至倒地。
- 近身制敵: 在近身纏鬥中,「靠」非常有效。可利用身體整體力量,瞬間爆發,攻擊對方胸、腹、肩等部位,造成衝擊與不適感,使其失去抵抗能力。
- 破壞平衡: 「靠」的發力往往能有效破壞對方重心,使其難以站穩,為進一步控制或脫身創造機會。
- 隱蔽性: 有些「靠」的動作可藏在看似防守或引導動作之中,突然發力,令對方措手不及。
全身而退的可能性: 如果運用得當,「靠」可在不造成明顯外傷情況下制服對手。例如通過巧妙發力,使其失去平衡摔倒,或通過擠壓使其痛苦難忍而放棄抵抗。如此,自己就能在避免嚴重傷害對方的同時,達到自保目的,從而更容易全身而退。
說了一堆,完美演示以上內容有個關鍵要點:功夫要練到家,否則被「靠」出去的是自己,接著被對方飽揍一頓。可能有人這時會問:沒有更好的方法嗎?有,就是不要陷入這種情況中,運用你的智慧與口才,不戰而屈人之兵,化干戈為玉帛。我個人是覺得這套功夫更難,所以還是乖乖老實練功,提昇自己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