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攝於1931年9月,正在航行的浦波號
浦波號(IJN Uranami)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二十四艘吹雪級驅逐艦中的第十艘。浦波號在二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戰爭爆發後的12月,浦波號在一場槍戰中獲勝並擊沉了荷蘭潛艇O-20號,參加了對邦加島和安達曼群島的入侵,並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那裡她可能用魚雷擊沉了美國驅逐艦本漢姆號,浦波號在萊特灣海戰中被飛機擊沉。
▪︎船艦特徵
排水量:2080噸 長:118.41公尺 寬:10.4公尺 吃水:3.2公尺 推進系統:4 × Kampon型鍋爐、2 × Kampon型Ro齒輪渦輪機、2 × 50000馬力 航速:38節(44英哩/小時;70公里/小時) 續航力:5000海浬(9300公里),航速14節(26公里/小時) 編制:219人 武器:6 × 三式 127 公釐50倍口徑艦炮(3×2)、最多22門96型 25 公釐反艦/防空砲、最多 10 × 13 毫米防空砲、9 × 610 毫米(24吋)魚雷發射管、36枚深水炸彈

浦波號
|歷史
作為日本帝國海軍從1923年開始的擴張計劃的一部分,建造先進的吹雪級驅逐艦被授權,目的讓日本在世界最現代化艦艇方面取得品質優勢。吹雪級的性能比以前的驅逐艦設計有了更先進的設計,因此她們被指定為特殊型驅逐艦。大型、強大的引擎、高速度、大作戰半徑和前所未有的武器裝備讓這些驅逐艦擁有與其他海軍的其他輕型巡洋艦相似的火力。浦波號由浦賀造船廠建造,於1927年4月28日安置龍骨,1928年11月29日下水,1929年6月30日服役。她最初的船體編號是「44號驅逐艦」,1935年更名為浦波號。|作戰歷史
完工後,浦波號被編入日本海軍第二艦隊第11驅逐隊,在抗日戰爭期間,浦波號於1937年上海戰役中協助掩護日軍登陸,隨後協助日軍登陸中國北部的杭州。
▪︎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
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浦波號原隸屬於日本海軍第一艦隊第三戰隊第19驅逐艦隊,並從吳海軍區部署至海南島的薩馬港。1941年12月4日至年底,浦波號掩護日軍在「E作戰」(入侵馬來亞)和「B作戰」(入侵英屬婆羅洲)中的登陸,並於12月7日俘獲了挪威商船「哈夫托爾號」。
▪︎O-20號沉沒
12月19日,驅逐艦綾波號和夕霧號向荷蘭潛水艇O-20號投射深水炸彈,但未成功。然而,由於電池電量不足,O-20號浮出水面,並立即被仍在巡邏的浦波號發現。浦波號開火,多次擊中O-20號,最終以壓倒性的優勢將其擊沉。浦波號沒有立即營救沉沒潛艇的倖存者,而是留在附近並在周圍區域發射深水炸彈,以保護O-20號的倖存者免受鯊魚襲擊。到隔天早上,浦波號已從O-20號的船員中救出32名倖存者。 浦波號是重型巡洋艦鈴谷號、熊野號、最上號和三隈號的護航艦之一,從法屬印度支那的薩馬灣和金蘭灣出發,支援「L行動」(入侵班加島、巨港和阿南巴斯群島)、「J行動」(入侵臘島)和「T行動」(爪哇島戰役)。 1942年3月23日,浦波號為「D行動」(入侵安達曼群島)提供近距離掩護。在日本襲擊印度洋期間,她從布萊爾港出發執行巡邏和護航任務。4月13日至22日,她經新加坡和金蘭灣返回吳海軍兵工廠進行維護。 1942年6月4日至5日,浦波號參與中途島海戰,護送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主力艦隊。海戰後,浦波號與姊妹艦磯波號相撞,艦體輕微受損,需返回吳海軍工廠維修。維修完成後,浦波號護送武裝商船清澄丸號遠至新加坡,然後繼續前往丹老,執行計畫中的第二次印度洋空襲。由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該行動被取消,浦波號改奉命前往所羅門群島。8月24日,東索羅門群島海戰期間,浦波號護送補給艦隊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整個9月和10月,浦波號參加了大量前往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東京快車」高速運輸任務。

碧藍航線 浦波 同人創作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11月14日至15日,浦波號參與了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她隸屬於海軍少將橋本慎太郎指揮的輕巡洋艦川內號偵察艦隊。當美國海軍上將威利斯·A·李的第64特遣艦隊在薩沃島附近被發現並攻擊日本艦隊時,浦波號前往支援綾波號和輕巡洋艦長良號。 由四艘美國驅逐艦組成的特遣艦隊試圖攔截日軍艦隊,但浦波號、綾波號和長良號迅速攔截並擊沉了這些來襲的艦艇。綾波號隨即發射一枚魚雷擊中了沃克號驅逐艦,將其炸成兩半並沉沒。幾乎緊接著,長良號又接連數次擊中普雷斯頓號驅逐艦,炸毀了其彈藥庫,並在毀滅性的爆炸中將其擊沉。最後,浦波號發射了一枚魚雷,炸毀了本漢姆號驅逐艦艦橋前方的所有結構,迫使其沉沒。浦波號和綾波號隨後聯合火力,重創了格威姆號驅逐艦。 不久後,綾波號遭到美國戰艦華盛頓號的攻擊並受到重創。浦波號協助撤離了受損的綾波號(戰後沉沒)。戰後,浦波號護送航空母艦冲鷹號從特魯克前往橫須賀,並於1943年2月中旬返回拉包爾,在所羅門群島恢復巡邏、護航和運輸任務。1943年2月25日,浦波號被重新分配到西南地區艦隊。在3月1日至4日的俾斯麥海海戰中,浦波號經歷了多次空襲而毫髮無損,並協助救援倖存者。 浦波號於4月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東部執行了數次護航任務後,於4月2日在望加錫附近觸礁,嚴重受損。該艦被送往泗水,直到8月底才完成維修。9月,浦波號返回巡邏任務,並護送船隊前往新加坡直到年底。 1944年初,浦波號隨巡洋艦球磨號從新加坡出發,運送部隊前往丹老和檳城,然後獨自帶著被魚雷擊沉的球磨號倖存者返回新加坡。球磨號於1944年1月11日被皇家海軍塔利霍號擊沉。 從2月27日到3月25日,浦波號護送巡洋艦青葉號、利根號和築摩號在印度洋進行了另一次商船襲擊行動。

碧藍航線 浦波 同人創作
▪︎TA1號車隊開往奧爾莫克
浦波號的最後一次任務是1944年10月21日開始的萊特灣海戰中,首次向萊特島大規模調動部隊。部隊將從馬尼拉經棉蘭老島前往奧爾莫克。參與此任務的船艦被指定為TA-1護航隊,包括重型巡洋艦青葉號、輕型巡洋艦鬼怒號、浦波號、三艘新型T.1級運輸艦(T.6、T.9和T.10)和兩艘新型T.101級運輸艦(T.101和T.102 )。這項任務由青葉號的左近允尚正海軍少將率領。 在正式執行任務之前,10月23日,「青葉號」被美國海軍「鯛魚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導致其無法行動。左近允尚正海軍少將的旗艦轉移到「鬼怒號」,並將「青葉號」拖回港口進行維修。隔天清晨,萊特灣海戰爆發時,「浦波號」和「鬼怒號」正在為棉蘭老島作戰,躲過了第38特遣艦隊的三次攻擊。兩艘艦艇在掃射中僅受輕微損傷,但「浦波號」上有4名船員陣亡,9人受傷。「浦波號」的油箱也爆裂,導致漏油。 實際任務於10月25日隨著運輸艦抵達而開始。萊特灣海戰正酣,因此運輸隊基本上逃脫了美軍的干預,日軍第41聯隊成功抵達奧爾莫克。在這裡,兩艘較小的T.101運輸艦從另一處撤離,前往「鬼怒號」、「浦波號」和三艘T.1運輸艦接應部隊,返回馬尼拉。 10月26日上午,在穿越馬斯巴特島和班乃島之間的金托托洛海峽時,來自第77.4.2特遣艦隊的四艘護航航空母艦(馬尼拉灣號、馬庫斯島號、納托馬灣號和佩特羅夫灣號)的約80架飛機開始對運輸船隊進行轟炸、掃射和火箭射擊。浦波號被兩枚炸彈和數枚火箭彈擊中,造成103名船員死亡(包括艦長薩科少校),中午左右沉沒,位於馬斯巴特島東南12英里(20公里)處。當天下午,三艘空運船(在戰鬥中落後)抵達,接走了倖存者,其中包括浦波號的94名倖存者。浦波號於1944年12月10日從海軍名單中除名。
|沉船事件
儘管「鬼怒號」於1945年7月15日被美國海軍 「雄雞號」上的潛水員在約50公尺深的水下發現了「浦波號」的殘骸,但浦波號的沉船至今仍未被發現。浦波號沉沒於約21公里外,其深度可能與鬼怒號相近,因此專業潛水員可以潛入其中。

碧藍航線 浦波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