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香檳盈杯、西裝筆挺的獅子會宴會上,賴清德語氣誠懇卻神色輕鬆地說出:「你會缺這一萬元嗎?」宛如一記掌聲般迴響在會場,卻如巴掌打在百萬庶民臉上。他的本意也許是想表達政策有成,人民安居樂業,但這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提問,瞬間揭露出台灣政壇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根據主計總處與人力資源機構統計,2025年台灣約有七成上班族月薪低於五萬元,其中超過120萬人月薪低於31,000元,屬於「低薪族」;中位數薪資僅約38,000元。這代表什麼?代表在台灣,許多人在辛苦工作一整個月之後,仍得精打細算過活,才能撐到下個發薪日。對這群人來說,一萬元不是「缺不缺」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多一點喘息空間」的求救訊號。
然而在政治語言的世界裡,這樣的吶喊顯得多餘,甚至「不合時宜」。當賴清德以一句「你會缺這一萬元嗎?」來包裝經濟成長、政治穩定時,他似乎也間接傳遞一個訊息:缺錢,是你的問題;不缺,是我們的功勞。這正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翻版,只是從肉粥變成了新台幣一萬元。
諷刺的是,在另一片土地上,政府則忙著「生出更多錢」——不是給人民的錢,而是給廠商的綠電利潤。在高雄大樹、和山等地,為了配合中央綠能政策,多家業者興建太陽能光電場,卻未依規施工,任意剷除山林、破壞植被、超出許可開發範圍,形成嚴重的水土保持危機。民眾抗議無效,罰鍰不過區區90萬,對於動輒數億投資的開發商來說,不啻為散步花費。
這些廠商與政府口中的「綠色未來」,實際上染上濃厚的黑色——黑的是山頭,光禿一片;黑的是制度,被地方與中央互踢皮球;黑的是民心,對所謂環保、綠能的信任。當地居民憂心忡忡,擔心重演小林村悲劇,而政府則忙著發新聞稿說「已勒令停工」、「將檢討機制」。但從未有人真正為那剷平的樹林與驚恐的居民道歉。
於是我們看到,一邊是百萬庶民為了那一萬元斤斤計較,精算三餐,一邊是業者大剷山頭、毫無顧忌地「賺它幾億」。政治人物說:「你會缺嗎?」其實是在說:「我不會缺,你怎麼會缺?」他們不缺的是山林、不缺的是預算、不缺的是口號——他們真正缺的,是共感、是誠意、是面對真相的勇氣。
責任制員工在科技園區裡熬夜加班,加班費沒有、升遷無望;基層外場員工月領不到三萬,還要靠兼差補收入;偏鄉代課老師寒暑無薪、年資不認。這些人,不需要官員問「你會不會缺?」,因為他們從來都「正在缺」。問這句話,本身就是傲慢;更諷刺的是,問話的人同時還在批核破壞山林的綠能開發案,為環保之名蓋出環境之災。
而我們的媒體與輿論,卻似乎對這些現象漸漸習以為常。太陽能案場違規?再多開幾次記者會,過幾週就沒人記得。薪資停滯二十年?反正每年都有新的選舉口號來包裝。一萬元不是多,但對低薪者是希望;破壞一座山也許只是開發商的一塊地,但對當地社區卻是毀滅性打擊。
如果說「你會缺這一萬元嗎?」是對人民生活的錯估,那麼「綠能剷山頭」則是對未來政策的錯誤詮釋。前者低估了民生之苦,後者高估了政績的價值;前者輕視人民的努力,後者踐踏土地的尊嚴。這兩者,卻恰恰來自同一套治理邏輯——那就是:只要能說得好聽、包裝得美麗,人民自然就會「不再缺」。
但事實是:人民還在缺,山林已經缺了,信任也正在缺失。如果我們繼續讓這種「一句話治百病」的政治話術橫行,那麼我們真正缺的,將不只是一萬元,而是未來所有可能變好的機會。
詢問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