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捍衛言論自由」成了政治武器
「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自由。」這句經典民主箴言,本是保障多元共存的最後防線。如今,它被政治人物拿起來當作辯護盾牌,用以合理化污名、標籤、清洗──彷彿言論自由只是用來攻擊別人的工具。
二、「雜質說」:「團結十講」的陷阱
總統在「團結十講」中語驚四座地說,要把潛在的「雜質」清除,彷彿民主是一場清掃大作戰。這種修辭,不但讓異見成了「病根」,更開啟了政治獵巫的新章。媒體人鄭麗文早指出,此話根本字正腔圓的「清洗共諜」言論也就是說,民主口號被拿來當除雜質工具,說溝通很難,只能掃除。
三、綠委獵巫狂潮:公審路人、羞辱遊客
在這股氛圍裡,綠委成了獵人。郭昱晴在公園直播下認定路人就是偷拍鬼、共諜,立刻貼上可疑標籤;更糟糕的是,那位中國口音女遊客在自強隧道拍照,就被要求刪照,因為「聽起來像中國人」。民主被變成人民公審的合法理由,只要你「聽起來可疑」,就該被標紅、被圍剿、被斥是「怕中共」。我雖不同意你講話習慣,但誓死捍衛你被公審後的羞辱自由嗎?
四、沈伯洋包庇門:當助理變保護傘?
接著,舞台加碼──沈伯洋又被藍委指控助理包庇線民進入立法院送菊花、寫訴求紙條要求「點名投票」。沈反駁助理只是建議由警衛處理,強調國民黨才是在造謠、還把他名字寫錯。乍聽像學者的冷靜回應,卻也透露出一股政治版「正常程序」的荒謬──只要是「我方人馬」,那就改派警衛處理就好,根本不需調查、不用嚴審。
諷刺的是,這完全呼應「雜質說」:只要是風險高,就得一把推走,不深究。沈的「助理即便包庇也是SOP」言論,彷彿成了政治界的最佳藉口──別問我怎麼包庇,只問那是不是我方的手段?
五、後設諷刺:民主戰場如何淪為現代獵巫場
民主的價值在於多元、討論、共識,而不是貼標籤、用羞辱來提升粉絲好感。如果言論自由就是讓你可以肆意羞辱路人、遊客、學者;如果「程序正義」就是讓你排除異己、貼紅線;那麼民主豈不是淪為最荒誕的獵巫場?
試想,如果我們把「我誓死捍衛你說話自由」當成辯解,而不當成反省是否真的理解他人,那么民主就只剩炫耀工具。當沈伯洋的「SOP包庇」被當成辯護,當「雜質」可以隨手批判,當公審可以將陌生人抬上政治救火車,這還算是民主嗎?
六、結語:別讓民主淪陷成政治表演
「我雖然不同意,但我誓死捍衛」終究應是對不同立場、不同人之人權保護的承諾,不是政治辯護套句。當「自由」被用來羞辱、當「程序」被用來包庇、當「標籤」被當作政治造勢利器,我們該思索的不是誰被公審,而是我們的民主怎麼淪落到只能靠獵巫清洗來證明正當性?
我們需要的是自律、理解、包容,不是拿「捍衛自由」的牌來行政治清算之實。否則民主不會壯大,而只會淪成表演,成為權力者用語言清洗他人的工具──「我雖不同意,但我誓死捍衛」也就變成「誓死捍衛我公審你」。民主,需要更多反省,而非鐵證如山的公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