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站在7-11的雜誌架前,「商周」封面上斗大的標題大概是表達:「台灣百貨業持續擴張」我好奇下翻了內頁,內容指台灣未來還有超過30家大型百貨將開幕!!
我愣了一下,心裡冒出一句話: 「台灣人,是還沒窮夠嗎?」
其實,百貨業開那麼多家,不僅僅是靠擺在百貨公司裡的商品進行銷售服務吸引消費者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一、百貨不是零售,而是炒地皮的劇場
這些年,我們都看到許多重劃區一夕之間崛起,然後搭配著某家百貨公司的「進駐」,就像一齣劇準時開場。
你以為百貨是為了提供便利?錯了,它是房地產故事的一部分。
蓋百貨,能拉抬地價、刺激買氣、讓建案有「繁榮的想像空間」。 它從來不是為了賣東西給你,而是為了賣夢想給投資人。
二、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及 104 人力銀行資料:
經常性薪資中位數(每月):約 38,689 – 39,087 元(主計總處 113 年資料)
經常性平均薪資(每月):約 49,060 元
這顯示大約七成勞工領的月薪低於 49,060 元,而真正多數人落在 38,000 元左右的中位水準(甚至是以下,因為台灣服務業從業人口大約佔6成)。
這邊我們可以看一下百貨公司食衣住行的價格大約落在多少(這邊是我參考百貨公司目錄價格結合經驗稍微抓一下):

三、真正的消費者,只剩「能花的人」「敢花的人」
儘管我們一再聽見台灣薪資停滯、青年低薪、M型社會,但百貨依舊金光閃閃、人來人往。這並不矛盾,因為:
- 百貨早就不在乎「所有人都買得起」,只要鎖定20%的高消費者就夠。
- 那些擁有資產、每年固定送禮、參與名媛下午茶、購買精品的族群,才是他們的目標。
- 百貨裡平日的「人潮」,有很大比例是逛街不買的人,只為拍照、納涼、帶小孩吹冷氣、搭捷運轉車。
- 所以百貨公司的戰場是周年慶,這時候一般消費者也存好一筆錢了,準備被收割,平時百貨公司則是要靠上層20%消費維持龐大的金流流動。
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相:人們擁擠在消費的場域,卻消費不起場域中的核心內容(精品)。
四、少子化與內需泡沫的「集體麻醉」?
少子化並沒有讓百貨停下腳步,反而讓財權們更安心擴張。為什麼?
因為人變少了,消費力卻更集中、更可預測。
財團知道,他們不需要全台灣人都變富,只要有那一小撮人持續花錢就好。 至於其他人? 可以用分期付款、信用卡、補償性消費,繼續維持「假裝還過得去」的生活。
另外,財團的目的是炒地皮。(跟全聯的手法一樣)
五、誰得利?誰受傷?
得利者:
- 不動產大戶與建商
- 財團集團與百貨業者
- 華而不實的網紅/代言人/廣告公司
- 販賣夢想的中介商業體系
受害者:
- 被焦慮與品牌焦灼困住的年輕世代
- 被高房價趕出市區的租屋族
- 想買房卻發現蛋白區也因為百貨即將開設而大漲
- 為了一點體面花掉半個月薪水甚至背負卡債的人們
- 一再錯認繁榮為「機會」的下一代
結語:這套百貨公司邏輯,還能撐多久?
當台灣社會走向少子化、高齡化,當薪資停滯、物價上升、負債創新高,我們不得不問:
這套仰賴階級分層、節奏割韭、假繁榮堆砌出來的百貨邏輯,還能撐得下去嗎?
百貨業本質上是「空間與慾望的操縱者」,它不是為了服務生活所需,而是為了刺激更多支出、製造更多幻想。
但當:
- 能花的人越來越集中
- 無法花的人趁年終花費現金流衝一波
- 商品價格遠離實用性,僅剩個人符號展演建立
- 信用卡分期與貸款成為消費的前提
目前表面上台灣依然相當繁榮,但產業結構的不均衡、薪資的停滯、物價的上漲、高昂的房租與房貸,真的可以年年繼續下去嗎?(要知道各國已經開始自主投入發展半導體產業)
這讓我想到中國在2016年各地經濟依然看似一片欣欣向榮,百貨跟建業在各地開設不斷,但今天你看有多少百貨蕭條、建業爛尾,這些終究跟國家經濟發展連動。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百貨能不能再開 30 間,而在於:
在台灣產業停滯轉型的當下,僅依靠半導體一枝獨秀而營造欣欣向榮的經濟情勢(半導體產值約佔 GDP 的 13.1%),但實際上整體ICT從業人數只有約 32.7 萬人。
整體台灣勞動人口在一千多萬中,高科技領域不到百萬,僅約 3%。但其所支撐的出口與資本回報卻常被視為台灣的「經濟命脈」。
半導體與ICT產業對設備投資、技術要求極高,雖然產值貢獻龐大,但是對應的就業人口卻僅佔整體人力少數。(台灣的產業發展像是一棵倒著長的樹,半導體是那根漂亮的枝條,結果吸收最多陽光與資源;但支撐這棵樹的土壤——也就是大多數人的工作選項,卻是低薪、高壓、毫無升遷空間的服務業。)
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入台積電、聯發科等,所以大部分的人領著微薄的薪水,看著炒地皮為目地之一的百貨公司越開越多,比起清醒,更多的台灣人依然滿懷期待,天真的想著天氣這麼熱,等開幕就有地方可以歇腳了~
當一個社會只有表面華麗,卻沒有足夠的產業與薪資支持,百貨不是繁榮的象徵,而是系統病灶的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