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說:「台灣就是要去中國化,說出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我都會靜靜思考,然後想起《橄欖樹》、《悲情城市》、《龍的傳人》那段讓人說不出話的氛圍。
這不是什麼情懷使然,而是我認真思考後的結論:台灣的文化之所以曾經能夠有深度,不是因為單一的本土意識,而是因為矛盾。
那是一種長期在裂縫中生出的創造力,一種來自於認同不確定、歷史分裂、語言混雜、階級張力之中的文化自覺。而這一切,都跟「本省與外省的對立」,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一、本省與外省:看似撕裂,實為混血
我們先撇開政治立場不談,來看一個文化事實:台灣民歌運動的核心人物,很多是外省人。齊豫、齊秦、蘇芮、三毛、蔡琴;當然也有很多是原住民跟本省人,例如李泰祥老師是阿美族、胡德夫老師是卑南族,包美聖、蘇來等人本省。
校園民歌之所以感動人心,正因為它不只是「台灣本土之聲」,而是承載了來自中國不同省分、台灣各地、甚至西方與日式教育影響下,交融出的文化拼圖。許多外省甚是本省創作者正是在「非家非鄉」的矛盾中,寫出了讓整個島嶼落淚的歌。
你說他們在懷念中國?也許吧。但正是這些帶著鄉愁與落地生根矛盾情感的人,寫出了那些讓你在雨中鼻酸的旋律。他們的創作不只是「中國」,也不只是「台灣」,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名為「失根」的第三空間。
這些人唱《秋蟬》,唱《外婆的澎湖灣》,唱《船歌》。你說那是外省?還是本省?其實早就分不清楚了。當代的台灣文化,不是單一血統的純種犬,而是走到哪裡都會被誤認為野生狼的混血(強大)。
有中華文化的美學訓練(詩詞典故、書法、文人畫)
有殖民遺緒的日式細膩與壓抑;有現代化的衝擊與鄉愁的裂痕。
→ 這種「拼貼又未整合」的狀態,反而造就了台灣特有的文化張力與深度。
二、無措與茫然:創作的最佳溫床
我們可以再往下問:那時期的創作,為什麼這麼強?為什麼那時候的電影、音樂、詩,能有穿透時代的生命力?
因為創作者本身就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這種內心的「無措感」,正是創作的起點。《悲情城市》的大背景,就是夾在日治與國民政府之間的夾心小民;《風櫃來的人》是對外島到城市遷徙的另一個茫然旅途;《小畢的春天》是眷村青年對外在的叛逆。這些作品沒有高聲歌頌台灣、也沒有回望中國,它們歌頌的是「不知道要去哪裡」的那份誠實。
那個年代的台灣,像極了一個亞細亞的孤兒。而文化的深度,正是從這份孤兒感中誕生的。那個年代的電影真的太好看了,有著外省、本省交織的矛盾,根本不用撕心裂肺的控訴不平,而是讓矛盾在平凡的生活體現。
侯孝賢《童年往事》、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些過往早期的電影,經典又深刻的刻畫來台灣這塊土地的各種人物與變遷,矛盾又複雜的背景其實是創作的瑰寶。
三、當文化只剩一種敘事
進入21世紀,台灣開始大力發展「本土意識」。這無可厚非,也是歷史的自然結果。但當所有的文化資源、補助、論述、甚至觀眾的期待都聚焦在「台灣本身」時,問題就出現了。
我們開始看到各種形式的創作都回到同一主題:228、白色恐怖、鄉土再現、族群傷痕。這些議題當然重要,但它們承載得起整個文化產業的重量嗎?
當文化只剩一條主線,它就不是文化,而是敘事政治。
更現實的問題是:台灣的歷史本來就不長。我們不是日本那種千年皇統,也不是中國那種朝代血河。我們有的,是殖民、戰敗、遷徙、變遷,以及永遠說不清楚的身份。
如果我們硬要把這段「說不清楚」剪掉,只保留那些能拿來標榜的「本土性」,那台灣的文化只會越來越薄。
當代創作中,似乎只剩下228、白色恐怖、不停傾訴自身苦難→我想這是因為當「外部的文化支柱被刻意拆除」後,只能向內挖掘歷史創傷,但台灣的歷史土壤本身尚未厚實,自然就容易挖空自己。
過度本土化的文化論述,卻因為台灣自身的歷史尚短、結構未深,常常只能不斷重複228與白色恐怖等苦難記憶。這固然重要,卻難以再往心靈深處推進。台灣的電影與音樂也面臨同樣困境,一旦與中華文化完全斷裂,只剩下200多年本島歷史的淺薄,文化就難以自我乘載。
所以,當藝術、文學、電影、音樂既無中華文化的哲思與技藝支撐,又未能完全轉化為西方、日本的敘事邏輯,台灣最終就可能淪為文化的「空殼」——既無厚度,也缺出口。人才自然往外流,甚至前往中國,因為那裡至少還保有完整的文化敘事系統。
四、我們已經不再創造,只剩下吶喊?
你有沒有發現:
現在的台灣電影,很少出現像《悲情城市》這樣的巨作。音樂產業在KPOP與JPOP之間越來越無感。文學雜誌的讀者越來越少,還有中國短影音、古裝劇的強勢。許多創作論述永遠繞著族群與性別打轉。
我們開始只會用創作來「聲明立場」,卻不再能夠「召喚感受」。
因為我們太怕矛盾了。 我們太怕創作中出現對中國的情懷、或對日本的尊敬、或對西方的依賴。 我們太想證明「我是台灣」,以至於忘了:文化的厚度,不是從證明中來的,是從不安中來的。
我想,也許「矛盾」與「對立」才是台灣文化的解方,而非問題本身。
唯有在拉扯之間,才會產生創造的火花;而不是在單一敘事中,耗盡所有精神與聲音。
五、真正的本土,是不怕混血的本土
你問我,什麼是台灣?我說:就是一堆不合群的念頭,硬擠在一張島上睡覺。
本省與外省不是敵人,而是養分。真正的文化不是說「你不夠台」,而是說「你那麼不一樣,來,我們一起寫首歌。」
如果你堅持去中國化,也可以。你想緬懷中國,也可以。你喜歡客語、原民語、英語通通可以。文化不是指揮棒,而是卡拉OK機,大家輪流唱,不合音也能笑。
台灣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什麼都說得通,但什麼都說不清」。這才是文化。
不是整齊劃一,不是只有一個主旋律,而是亂中有情,吵中有詩。
六、結語:文化的深度,就是矛盾的總和
台灣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從來不是單一的本土性、也不是完整的大中華,而是那份無所歸屬的矛盾感,一種明明在這裡出生長大,卻總覺得身分漂浮、文化拼貼的狀態。
就像美國從來不是一座熔爐(melting pot),而是拼盤(salad bowl) 台灣也無需強行統一認同,而應該擁抱彼此的碎裂與不確定。
矛盾,才是我們的文化形式;無措,才是我們的創作起點。而這些隱含著深度
不需要誰代表誰,也不必把自己的認同強加在他人身上。
能承認彼此的分歧與殘缺,反而才是台灣在歷史中一搏的方式 不是因為強大,而是因為足夠複雜。
~~~~以上是我個人想法~~~~不喜勿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