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母親👩當快樂天使照福大家平安健康‼️
🌸當父母老去,我們準備好了嗎??~臥病在床20年後我學會最重要的事‼️
當父母老去,我們準備好了嗎??~長照20年後我學會最重要的事~保險與遺囑不能等🌸
🕊️ 114年7月4日,是我最敬愛的母親當天使的第一天。母親👩年輕時很美,
手很巧,會縫製漂亮的衣裳,會修剪時髦的髮型,
廚房裡總飄著她炸年貨的香氣。
那一桌金黃酥脆的蔬菜🥬炸卷,常是我童年最幸福的記憶。
但不知從何時起,
她開始變得暴躁、多疑,甚至走失~原來,她「失智」了。
父親照顧母親👩,長期壓力而胃出血,我們不得不將母親送進安養中心。
然而,一次跌倒後,母親從此臥床近20年,其中又因5年的氣切插管,身上掛🈵️著三條管子,家裡堆滿租來的醫療設備,每次抽痰,看著她難過😫的樣子,我心中萬分難受!
而在外傭細心照料,一轉眼也近20年!然而卻在這一週,外傭因病住院,而我心中隱約有種不祥的預兆‼️
最終,在一個我做完藝術治療體驗的午後,電話☎️響起:
母親離世的消息。
雖然難過,卻也明白,她終於解脫了。
✍️如果時間能重來,我會更早做好這3件事:
記得,林靜芸醫生👩⚕️曾說:台灣即將面臨高齡社會的照護挑戰,「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
母親的離開,讓我深刻體會到「長期照護」對家庭的衝擊。如果當初能更早規劃,或許我們不會那麼措手不及。
1️⃣1. 保險規劃:別讓醫療費壓垮一個家
母親臥床20年,光是氣切照護、管灌營養、醫療設備租金,就是一筆驚人開銷。許多家庭因為經濟壓力,被迫選擇較差的照護環境。
✅關鍵保險建議:
長照險/失能險:
失智症患者若符合「無法自理生活」的標準,可啟動理賠,減輕照護負擔。
實支實付醫療險:
氣切、管灌等新型治療,傳統住院險可能不夠,需加強雜費額度。
意外險(含骨折險):
長輩跌倒風險高,意外醫療給付能補貼復健費用。
「早知道就該早點買……」是照護家庭最常說的話。保險,要在父母健康時規劃。」
2️⃣2.遺囑與法律安排:
避免家人爭執與法律困境
失智後,母親已無法表達意願。如果她能提早表達指示,或許我們在醫療決策上會更安心。
重要法律規劃:
預立醫療決定(安寧緩和條例):
事先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避免無效醫療的痛苦。
意定監護:失智前指定信任的人擔任監護人,避免未來法院裁決與家人意願衝突。
財產信託:可設定專款用於照護,避免子女繼承後挪用,影響長輩生活品質。
「當父母無法做決定時,我們該如何選擇?提前規劃,是對家人最大的溫柔。」
3️⃣3.照護資源整合:
政府補助、機構選擇、喘息服務
我們曾因不熟悉資源而多花許多冤枉錢。例如:
- 長照2.0:可申請居家護理、喘息服務,減輕照顧者負擔。
- 輔具租借補助:氣墊床、輪椅等可申請補助,降低經濟壓力。
- 機構簽約注意事項:明確「緊急送醫責任」,避免糾紛。
「照護是一場馬拉松,善用資源,才不會讓自己先倒下。」
👩母親教會我的事:
愛,也包括妥善的準備‼️
她的離開,讓我深刻體悟——孝順,不只是陪伴,還包括「未雨綢繆」。
👨👩👧👦👪如果您的父母還健康,請儘早討論:
- 他們希望如何度過晚年?
- 如果生病,醫療選擇是什麼?
- 財產如何分配,才能避免家庭紛爭?
「我們無法阻止父母老去,但可以讓他們活得有尊嚴,走得無牽掛。」
願母親在天上做個快樂的天使,而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更多家庭,少走一些我們曾走過的彎路。
📌 行動小叮嚀:
1. 50歲前:與父母檢視保單,補強長照險、醫療險。
2. 意識清楚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意定監護。
3. 記錄照護筆記:包括醫療開銷、照護資源,幫助其他家庭參考。
「現在不做,未來可能來不及。」
(本文作者歷經母親20年失智臥床照護,正在規劃第三人生退休藍圖,將致力於長照保險與遺囑規劃觀念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