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憶起那段不得不分開的感情……
回到家後,那一刻我才真的感覺到,失去了。雖然只是感情的結束,但那當下,我卻像是失去了整個世界。
奇怪的是,心裡卻也有一絲鬆口氣的感覺。彷彿某個念頭在裡頭浮出來——「甘願了吧?你又沒有那麼愛他,為什麼還這麼緊抓不放?」
聽見這聲音的瞬間,我忽然清醒了。對啊!這段關係只是我心中的一塊浮木。因為在我內心的更深處,還掛著另一個人,一段更放不下的往昔......
我應該感謝他這段日子的陪伴,而不是將他當成情感的替代品。因為緊抓,只會讓我更思念那個真正掛在心裡的那個人。也讓我無法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缺口。我忽然明白,自己不是在痛那個人,而是在痛那份失落感。就像佛經說的
「情生於所愛,愛生於我執。」
我不是失去了他,我是失去了對他的想像。我執著的,其實是那份「希望自己不孤單」的幻想。
想到這,我又想起了另一段感情.....
我確實喜歡他,他的形象、他的樣貌,是我喜歡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跟他之間總有種說不清的距離。那種距離,像是一道跨不過去的河。我一直想要靠近,但怎麼走都走不到。可能是我太多顧慮,也可能他真的太忙。想深入一點交流,卻找不到切入點。我們像兩個沒有交集的星球,自轉、繞行,卻永遠無法碰面。
直到有一天,我隱約知道了一些關於他的過往,就在那當下,我確定了!我不是他的菜。於是我向他提出了分手。當時還被朋友罵「你很花心。」但我甚麼都沒說、也沒做解釋。在跟他提分手的那一刻,他哭了,結果跟我想的一樣。我們一句話都沒說。我也沒想多說什麼,因為我們之間,本來就沒有話可以說。
現在回頭想這些過往,我突然意識到,他當時的模樣,其實就是上一段感情裡的我。兩段感情,兩種角色,交錯映照。就像佛說的「輪迴非他人,是心自轉」。
我終於懂了...
愛與被愛,有時只不過是彼此之間的浮板,我們總希望自己可以被對方扶著不倒下。就像兩個在叢林裡相遇暫時互相依靠的迷路的人。當各自找到了方向後,就是相互道別之時。
這不是愛,只是過程。真正的愛,不執著於結果,也不預設未來。它只存在於當下。因為當下若是真實的相遇,那就已經足夠。
愛,其實很簡單。無須相互刻意討好,也無需保證的存在。更無須再去四處去找尋出口。因為彼此就是彼此間的終點。因為當下就已經足夠幸福圓滿。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更深的體悟是——
你我本來就是各自愛的源頭。
我們總習慣把愛投射出去,期待對方來填滿我們的空。結果越愛,就越覺得匱乏。我們忘了,我們從來沒有少過一分愛,也沒有多一分愛。我們只是暫時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圓滿。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覺得缺愛?
我們在出生那刻開始.......我們曾在母親的子宮裡,被羊水完整包覆著,那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無條件的被愛」——被全然包圍的感覺。母親的情緒與飲食,無一不在養育著我們,那是來自四面八方充滿愛的滋養。
但當我們出生,羊水退去,被包圍的感覺瞬間消失了。於是我們開始放聲大哭。那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滿滿包圍著我們的愛不見了。於是,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不斷地去追尋、去尋找那份失去的愛。這就是我們缺愛的真實原因。
我們一直以為的愛,其實是我們對「圓滿」的渴望。
更深入的說,我們從未離開過愛。我們只是從一個子宮,來到一個更大的子宮——世界。
天地、山河、食物、空氣,從與宇宙而來,所有的養分由這顆地球——大地之母無私提供。它無聲無息,無時無刻的在供養著我們,這跟我們在母親的子宮裡無分無別。我們不是不被愛了,其實愛一直都在。
愛從來都不在別人身上。它一直都在我們身上—本自俱足的心。
當我們願意靜下來,願意放下那一份執著、投射與抓取的心念
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都活在愛裡。
只是心,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