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演算法推給我一篇文章:
文章主要圍繞著一種「想當年如果……」的情境。文中提到,如果當年沒有選擇買房,而是把錢拿去買聯發科股票,放到現在資產也早已破億。這讓我聯想到比特幣。如果我當年拿一千元台幣去買比特幣,持有到現在,或許也變成了數十億元的驚人財富。
這類幻想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深入思考就會明白:我們只能賺到自己認知範圍內的錢。
就算我真的買了比特幣,在它漲了十倍的時候,我大概就會忍不住賣掉了,不可能放到現在賺到一百萬倍。因為當下的認知與信念,根本無法承受那樣巨大的未來。
如果有個人當年對比特幣有深刻理解,又剛好能看見20年後的世界變化,那他自然會選擇持有至今。
悲觀的人,會把現在的不滿足怪罪於過去的錯誤選擇,沉溺在「如果當初……」的幻想中;
樂觀或正向的人,則會接納當下的生活,把過去的選擇視為自己現在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