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聲浪與張力的時代,川普成了最具爭議性的象徵之一。對某些人來說,他就是那種仗著國力優勢、以談判為名的霸道商人,說話像開機槍,一天到晚丟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言論。有時是威脅,有時是抱怨,更多時候是誇張的指控。那張自信到幾近傲慢的臉孔,配上永遠不認錯的態度,讓人很難不對他產生反感——特別是當他毫不掩飾地踩在弱者之上時,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令人不舒服。
但這背後,其實藏著一種深層的邏輯。他可能不是無道德,而是根本不相信「道德」是一種普世約束。他相信的是實力與交易,是強者的邏輯。如果說哲學家們對「道德」有千百種定義,有人說它是社會共識的產物,有人說是生物本能的延伸,那麼對川普這樣的強者來說,道德不過是一種工具——一種弱者才會高舉的旗幟。
回望古代歷史,強者征服弱者是常態,殺戮、掠奪、奴役都理直氣壯。那不是罪,是實力的證明。人類社會演化出道德,某種程度上,是弱者試圖制衡強者的手段。他們說:「你們要有道德,要有憐憫心,這樣才顯得你們高尚。」於是強者開始扮演那個「有道德的強者」角色,選擇在某些時候表現出一點同情,留下一點空間,但內心深處,他們知道自己依然主宰一切。川普顯然不想扮演這種「道貌岸然的強者」角色。他乾脆直接打破這層偽裝。他不需要同情弱者,反而反向操作,把美國包裝成「被剝削的受害者」,像是指責台灣「搶走了我們的半導體產業」、中國「掠奪我們多年」等等。這些話的本質,其實就是把強者的位置說成是被壓榨的弱者,目的是擁有反擊的正當性。他不是不懂道德,而是刻意顛覆道德話語權。
然而,當這套邏輯與現實交會,就出現了摩擦。時間的巨輪早已開動,全球化不是一天造成的,它從中國崛起那一刻起就無法回頭。三十年來,製造鏈像蜘蛛網一樣攤開,從東亞到東南亞,從德國到墨西哥。川普想逆轉這一切,把製造帶回美國,聽起來氣勢磅礴,但真正能做的,卻是有限的。就像塑膠發明後,人們再也回不到姑婆芋葉包魚的年代,過去的模式一旦消失,就不會輕易重現。
而我們,這些在全球市場裡飄泊的普通投資人,看著這些變局,既無力改變,也難以置身事外。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學習、理解、應對。蒙格曾說:「這輩子一定還會遇到市場很多次大起大落。我不知道會有多大或多久一次,但我可以告訴你最好的應對方式。也就是每天認真地過、守紀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句話聽來樸實,卻是我們在大浪中穩住船身的錨。
世界會繼續變動,強者與弱者的邊界也可能不停變化。但無論政客如何操作情緒與敘事,作為個體的我們,最該堅持的,反而不是那浮動的「正義」,而是腳踏實地的生活與判斷力。因為我們無法控制時代的方向,但可以決定自己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