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The Velvet Sundown Spotify 首頁
The Velvet Sundown的出現引發許多音樂人和聽眾間的討論與批評,儼然成為了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現場
一位化名為Andrew Frelon的人,聲稱是AI樂團The Velvet Sundown的發言人,並經營一個自稱代表該樂團的推特帳號 他與Rolling Stone的訪問[1]中,最初表示AI只用於音樂的發想,接著承認使用了Suno AI但「不在最終成品中」,最後終於承認至少有些歌曲是由Suno AI生成的 不過在「樂團本身的推特」當中,在我寫這篇貼文的時間點(2025/07/10 12:28)他們始終聲明從未使用AI寫歌 這樣反覆的說詞難免讓人產生無數疑惑,也好奇到底他們想要進行什麼社會實驗?

圖二、The Velvet Sundown 其中一個推特封面,表示未使用AI進行創作
接著Frelon提到了現今社會以假亂真的恐怖現象,在充滿真假混雜的世界中,他想探討這些事物的存在價值。除了TVS之外,他還有著其他在網路上生成和散布假的歷史文物的專案,以實現多個相互關聯的藝術騙局,推進關於生成式AI及其風險和益處的討論 詳細故事可以到Frelon撰寫的文章中觀看[2],裡面提到他怎麼對各大新聞平台的記者進行「社交工程」,我只能說他滿瘋的
有些人開始懷疑起是否有使用播放清單來幫助歌曲推送的操作手法,他表示沒有在管理Spotify後台,只知道歌曲有進入一些點閱率高的播放清單,因此無法給出實際解釋。雖然他曾經在類似專案上有做過虛假流量的實驗,但當時帶來的成效短暫,因此就不採用
前Spotify資料工程師,也是《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的作者Glenn McDonald表示:過去「假聽眾比假音樂是更大的問題,現在可能已經反過來了。」 他認為The Velvet Sundown的突出地位可能是幾個因素造成的結果,並表示該串流平台的推薦系統已經「從基於實際人類聆聽和社群的可理解演算法」轉向「可以根據音訊特徵推薦選擇歌曲」的AI驅動系統
The Velvet Sundown能夠獲得這麼大的討論度,主要因素還是來自因為他是生成式AI創作的音樂。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產出2張完整專輯(第3張據說已完成),並且獲得大量流量,對於一點一滴將音樂做好的人來說背後的努力彷彿是徒勞 音樂好壞就不好說了,我自己是不喜歡啦,聽起來滿無聊的
依照McDonald的說法,我認為要是今天有人成功抓出串流平台對於音訊特徵的抓取要點,加上生成式AI最大的優勢就是「產量極大」,串流平台被AI音樂攻占的那天就會不遠。除非,極度理想的情況,串流平台強制創作者對於作品進行AI使用標籤,平台聽眾可以設定是否聆聽,這樣的狀況才有可能「減緩」(會用減緩而不是停止是因為部分人對AI音樂不排斥)。如果要讓平台自動偵測是否為AI難度非常高,不管載體為何,現今沒有一個AI偵測方法是準確的
我很喜歡《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裡的一句話:「音樂是一種人類創意的交流,AI生成的音樂就像是可以替你吃晚餐的機器人。不要去獎勵這種行為,抵制那些想把你的孤獨感包裝後回售給你、讓你以自我為中心的科技。」。雖然這段話是針對演算法推送歌曲的前提下寫下的,但在AI生成歌曲中也能夠對應到個人對於音樂的想像,就是音樂該要能傳遞小到一位創作者,大到一個族群的精神理念、價值觀
現在聽到喜歡的歌的難度相比以前大幅降低,漸漸讓人們忘記一首歌背後承載的理念和製作時耗盡的心力。因此在各式音樂獎項,站上舞台領獎的人們無不是抱著感激的心情上台,那時就是他們作品備受到肯定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