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腳下的泥土,是地球最大的碳儲存庫,卻最常被忽視。它沉默不語,卻悄悄承擔著氣候變遷的重量。今天,讓我們一起認識「土壤碳匯」— 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埋在泥土裡的答案。
作者|黃若寧
編輯|楊采縈
製圖|宥樺—

你知道嗎?我們腳下的土壤,竟然蘊藏著扭轉氣候危機的超能力。
在上一篇《碳匯系列①》中,我們從零開始認識了「碳匯」這個能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關鍵自然機制。可能許多人對碳匯的印象還停留在森林與海洋,但其實「土壤」才是地球最大的碳儲存系統之一,佔了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將近 75%!
這一次,我們將鏡頭拉近,聚焦那片默默支撐我們生活的泥土,探索如何透過土壤碳匯與循環經濟的結合,創造一種來自地底的永續解方。

[土壤碳匯是什麼?為什麼它被低估了?]
當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這些碳的一部分會經由根系進入土壤,並儲存在土壤中的有機物中,稱為「土壤有機碳」。這些碳可以長期穩定地封存數十至數百年,成為天然的碳庫。
然而,過度農耕、焚燒農作物殘渣、土壤侵蝕等人為活動,正在讓土壤失去原有的蓄碳能力,甚至變成溫室氣體的釋放源。守住土壤,等於守住氣候的未來。

[從廢棄物到碳匯工具:生物炭的角色]
一種能夠有效提升土壤碳儲能力的技術,正在全球農業與氣候領域受到關注,那就是「生物炭」。
生物炭是將農業廢棄物(如稻殼、果樹枝條)在高溫、缺氧的環境中進行熱裂解後產生的穩定碳物質。與一般有機物不同,生物炭的碳結構穩定,不易分解,可在土壤中封存數百年。

更關鍵的是,生物炭不只是碳封存的工具,它同時展現了循環經濟的核心精神——將原本無用的資源,重新納入生產系統,創造環境與經濟的雙贏。以下是它在永續農業中的四大角色:
1.廢棄資源再利用:將農業副產品(如稻殼、枝條)轉化為穩定碳物質,避免直接焚燒造成污染。
2.減少碳排放來源:生物炭穩定不易分解,能將碳長期鎖在土壤中,降低進入大氣的溫室氣體量。
3.改善土壤結構與保水性:生物炭具有多孔性,有助於提升土壤通氣、保水與微生物活動。
4.降低對化肥的依賴:施用生物炭可提升作物營養吸收效率,減少對外部投入(如化肥)的需求。
生物炭讓農業廢棄物不再只是負擔,而是變成守護土壤與氣候的資源。

[實際案例:台灣教授推動土壤碳匯與生物炭研究]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的劉雨庭教授,專注於土壤碳匯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在生物炭技術對土壤改良與碳封存的應用。她帶領團隊深入探討農業管理方式與碳穩定性的關係,並持續推廣科學化的減碳實踐,為台灣農業永續與氣候應對提供了寶貴的實證依據。

[讓泥土成為未來的希望]
土壤從來不發聲,但它卻是氣候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基礎。當我們談永續,不該只把目光投向空氣與森林,腳下的泥土,同樣值得被看見。

氣候行動不只是抵制與改革,也可以是培育、修復與守護。從「土」開始,氣候的未來就有可能被翻轉。
下週六,我們將走進山林,探索「森林碳匯 × 綠色治理」如何成為城市以外、政策以外的自然氣候解方。
—
參考資料: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下):留意植被、土地管理7大 ... - 農傳媒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每週三、六更新 ✨
臉書、IG、方格子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碳匯 #土壤碳匯 #生物炭 #氣候變遷 #循環經濟 #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