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可能讓不少00918的投資人心頭一驚——金管會日前糾正大華銀投信,指出其「大華優利高填息30(00918)」在配息作業中,動用了不該用的「資本利得平準金」作為配息來源,引發業界討論與市場關注。
這次的重點問題?
ETF的配息,通常來自三大來源:
- 股票股息(54C,會課稅)
- 交易所得(也就是已實現資本利得,不會課稅)
- 收益平準金(從新投入資金挪出一定比例,不會課稅)
- 已實現資本利得(真的賣掉股票賺到錢,可當作配息來源)
- 資本利得平準金(是估算而來的緩衝金,不等於現金)
而這次被金管會糾正的原因,就是00918 錯把「資本利得平準金」當作可配息來源,這在現行規定中是不允許的。
簡單說,就是把「估計的錢」拿來當「賺到的錢」來發給投資人,會讓配息數字好看,卻可能虛胖,風險自然增加。
那00918會不會不能配息了?
目前看來,不至於馬上不能配息,但影響應該還是會有。
大華銀投信回應「未來會遵循主管機關規定」,但下一次(9月)配息會怎麼配、會不會變少,現在還不清楚,要等到評價日之後才會知道。
但如果不能再動用「資本利得平準金」,我合理推論,00918未來的配息金額可能會縮水。
那這樣00918之前的高配息是怎麼來的?
根據資料:
- 00918近6季每季配息約0.7~0.84元
- 每次配息殖利率約3%,年化超過12%
- 資產規模從去年底的640億元衝到目前的822億元
- 受益人數突破27萬人
成長速度驚人,而這也讓市場更好奇——這樣的「高配息」,到底有多少來自真正的股利收入,又有多少是靠「平準金」支撐出來的?
如果今天配出來的是股息,那大家自然開心;但如果是靠帳面上的調整、非現金來源硬撐出配息,那長期來說可能會吃掉基金淨值,讓「填息」變得遙遙無期。
投資人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這次事件,其實為所有高股息ETF投資人敲響了一個警鐘:
- 配息金額好看,不等於實力穩健
- 高殖利率背後,也可能是短期財技操作的結果
- 別只看「年化幾%」,也要看「錢是哪裡來的」
而這也提醒我們:不應一味追求「高配息、高年化」,應該學會看懂ETF的配息來源與持股內容,並從中判斷是否適合自己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