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蘭嶼待了五天四夜,是我和玉米至目前為止相處最長的時間。
從蘭嶼回來後,每天都很想念蘭嶼的海,那波光粼粼的藍,與我從台灣島上望出去的海,有著很不相同的顏色。像是某種透心涼的蘇打飲料。後來我發現除了蘭嶼藍,我更喜歡的也許是蘭嶼的浪與浪花,看著一波波打上岸、越過海面岩塊的浪,第一次讓我意識到那些關於海浪的藝術創作都是真的。海岸邊真是一個涵養藝術人的地方。
去蘭嶼的前一周,我參與了一小段007的壯遊,當時我的情緒相當低落,當時我想著我跟她之間的不同與差異,想著他的樣子會不會是我期望自己擁有的樣子,想著可是我現在的心情和狀態跟他有好大的落差,那個當下跟他相處會給我帶來更大的不開心。007很能夠與他人自然舒適的交流,我們第一次的交流就是他主動發起的電影邀約,然後我們相談甚歡,漸漸成為彼此青澀年紀的見證者。我其實很羨慕他的狀態,但是也安於躲在她的身後,總覺得他會協助我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社交,我無需過多的努力,就能夠參與他的某些群體。
後來漸漸發現不是這樣的,就算他帶著我進入,我還是得靠自己的言行交友,否則也只是泛泛之交,或是像個局外人似的杵在原地。記得去年十月回母校,跟一位早餐店的店員交流,店員與007之間的關係算是友好緊密,自然記得,兩人親切地聊起天來,我站在一旁,好像也只能尷尬的陪笑。他們聊完後,店員轉身問我,怎麼那麼安靜、這樣不行,出社會不能這樣,會被欺負。
我覺得自己的格格不入好彆扭尷尬,覺得我明明也可以,但這個是你們的局,我實在不知如何插入這場對話。也許當時的羞愧,也是我此刻如此糾結於我不會與他人對話的某個前提。我恐懼自己應驗了那位店員的話。
那次的壯遊,我並沒有跟人們交流,甚至到了咖啡廳,拿起老派約會之必要,也沒有心動、想要閱讀的感覺,整個人呈現緊張焦慮的姿態,反而更加深了我的緊張感。這樣的情況晚上有些好轉,我們到青年旅館後,遇到兩位女性住客,順其自然的就交流起來。007對於自己的職業和隸屬絕口不提,也會很禮貌地回絕掉,我覺得很厲害。不過他們比我遇到的人熱情一些,我是不是只會跟主動找我交流的人交流QQ
回到蘭嶼,搭船超級暈,下船後炙熱的太陽讓人感覺更不舒服,但是小島的氣味撲鼻而來,真的抵達了夢幻仙境。
這座島給遊客的感受很好,多數店家都相當願意交流,也遇到願意主動搭話的人們,讓我忽然感覺自己好像被這座小島接納,溫柔的撫平了某些傷痕。搭船回台東的時候,一路都在想,好想要再來,這座島嶼太迷人,但是每一則的打工換宿資訊裡,都要求小幫手要外向活潑。這真是太難了,我感覺自己還是無法主動地去開創話題,或許跟其他的小幫手們也很難真的結交到好友,但是純粹的認識人們是不是還是有點機會我可以自己做到。
不過,我還是好想要嘗試看看,每次一到暑假,對於打工換宿的渴望都會重新燃起,蘭嶼的美好更是讓我念念不忘。話說,不用上班的日子有點過於美好,雖然有點漫無目的,可是我好喜歡、好享受這樣漫無目的的幸福。每次覺得自己再浪費時間的時候,就會想到「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
從蘭嶼回來以後,每天心都想要跑回島上,對於海洋的渴望奔騰著。昨天是我第一次獨自騎車跨越海岸山脈,騎到東海岸。第一站是石梯坪,一步一步拾級而上,站在頂端眺望眼前蔚藍無際的太平洋,覺得真好,於是就坐下來發了一陣子的呆。看著海面上有許多水上活動的進行,想起從蘭嶼回來的那天清晨,我們划著拼板舟航向太平洋的喜悅。出海,離岸,這些帶有冒險意味的說法,飄飄蕩蕩搖搖晃晃在太平洋的海面上,讓我感到驚奇與嚮往。
接著,我沿著狹窄的縫隙,走向旁邊的小小岩灣,原先以為會無路可走,但穿越狹縫後,開展在眼前的是就在腳邊因退潮而顯出的一小方海。岸邊存在著許多的生物,我看到了好多種類的螃蟹、魚類、海膽等等,然後一直很想問眼前這海下五顏六色的東西是不是珊瑚。我覺得好快樂,這一個小小地方,養育了這麼多的生命,雖然他們看到我就跑走,螃蟹激動的游到另一側並躲起來,他是直直地由過去!跟走路的方向很不一樣,很有趣!在此處走走停停了一陣子,決定前往下一個地點,月洞。
月洞據說是臺灣唯一可以坐船看鐘乳石和蝙蝠的地方。我感覺在原住民或是山裡的傳說裡,月亮都扮演好美的角色。這個地方又叫做月亮之井,是阿美族過去取水的地方。此處四季恆溫,隱身在山壁之間,裡面住了很多種類的蝙蝠,很像另一個與我無關但是自成一世界的秘境。夏天的洞穴裡只有女生蝙蝠,男生蝙蝠已經離洞去冒險,而女孩子獨自在這裡生育小孩,我們抬頭看見的蝙蝠,幾乎每一隻身上都帶有一隻大寶寶,畫面很可愛有趣,好像我也見證了這些小蝙蝠的成長史,但明明只是瞥過去的一瞬。月洞是由兩座山夾在一起而成的,洞穴很狹窄,但是底下的水倒是很深,還有鰻魚喔。據說鰻魚會吃不小心掉下去的蝙蝠寶寶,那我看到的大寶寶們真的是很堅強的存在餒。月洞裡還有一個讓人很驚喜的景觀,是頭上的鐘乳石有一個一個的大洞,那是過去燕子們的巢穴,我很驚訝,不知道原來燕子的嘴嘴這麼厲害,可以鑿開堅硬的鐘乳石。不過,這個洞穴被日本人發現後,變成彈藥庫(導覽員是這麼說的,但是裡面很濕欸不知道怎麼可以當彈藥庫),因為人為的進駐,離開後的燕子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你看,這個洞穴原本的生態這麼豐富,又是蝙蝠又是燕子又是鰻魚,在我的幻想裡面,這些離開秘境的燕子應該去到了另一個桃花源了吧。
下一站我抵達咖啡廳拙而奇。早就知道這裡是由許多的藝術品堆疊而成,但是走進店門,還是不小心驚呼。我沒有拍到照片,但是真的推薦大家都去欣賞藝術品,順便喝一杯咖啡休息。每一件作品都好有生命力,都是由木頭和石頭組合而成的,兩者都被打磨得光滑,卻又不失質樸原始的力量,走進去覺得到處都在散發光芒。裡面很多人形的作品,頭部都由一隻眼睛呈現。眼睛也許代表靈魂吧,我不知道為什麼如此設計,但感覺很動人,又讓我想到土耳其的藍眼睛,惡魔之眼。據說是為了吸收嫉妒等負面能量,抵擋不友善的眼神,並轉化為好運。我想,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平安符,人性裡,善良真的是一種經過思考後的選擇,而非本性。然後我又想,這就是眼睛的力量。
後來我在參觀這些作品時,剛好跟老闆姐姐聊了起來,姐姐是這些作品主人的小孩,有一半的原住民血統,是道道地地的花蓮人。當時因為爸爸是漢人,與阿美族女子結婚,進入了這個原住民部落,也是因為真的喜歡與自然共處的生活,也就選擇在東海岸扎根。姐姐也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在父親過世之後,也接手了這間小店。我覺得很特別的事情是,與姊姊交談的過程,我好像看見了一個選擇在自然環境中努力生活、改善的某種樣貌。
東岸有很多的自然景觀,是發展觀光的好地方,但是姐姐認為這片土地在觀光上並沒有好好的發展與規劃,總是只做了一點點就想要收遊客的錢。個人在遠道而來後也有陣子覺得滿失望,景點跟景點之間距離很遠,且沒有特別多能讓遊客留下來的空間、活動和理由。此時我又想起蘭嶼,就是一座小小的島嶼,但是我一進民宿,他就先跟我介紹了蘭嶼的各個部落,以及部落附近的吃吃喝喝,對遊客而言,我覺得我喜歡這樣的引導,且在島上的時光,跟許多蘭嶼人交流過後,更會覺得我對小島的喜愛,不僅是海洋,也有一部份是因為文化觀光與體驗。
我覺得特別的是,姐姐分享他在經營與生活上的困難。姐姐說,在東海岸經營,只能倚賴觀光的進駐,有遊客才有收入,可是近年來花東地區受到颱風、地震的重創,遊客的流失確實使經營變得比較平平,沒有特別大的成長。而在海邊的咖啡廳,因為空間遼闊,又希望營造能夠看海的空間,因此室內沒有冷氣。這對許多遊客而言,夏季的正中午沒有冷氣簡直是酷刑。另外,其實咖啡廳的飲品都是百元起跳,被玉米訓練過後(?) 咖啡廳這個價格其實完全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說是不貴,但許多遊客還是會有所擔憂和顧忌,尤其是學生族群。就是一年前的我,幾百塊的飲料真是搶錢QQ 不過現在倒是更理解在東部生活的不易,尤其是花蓮的海岸邊,不是地震震毀,颱風呼嘯,就是豪雨導致的土石流,北迴南迴的路說斷就斷,又有意外的發生。開店要電費、要食品費用,要各種食品也必須開一小時的車到市區採購,時不時的災害不僅沒有遊客,重創的環境也需要重建,若是不能自己修復,等人來又是一段時日的等候。錢真的是水流般的消逝。
姐姐的先生是台北人,跟著姊姊一起回花蓮經營,一開始最不適應的竟然是人文。說是當地的工讀生經常遲到,且會想要在店內吃檳榔、抽菸,也是與這些工讀生們磨合了一段時間,才漸漸適應這裡的生活方式。
姐姐後來問我,是否喜歡自然環境,我說我喜歡,但是我也害怕,我怕部落中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姐姐也說她不理解,過去部落中,經常飲酒,也經常直接走進別人家飲酒、開冰箱等等,現在這個狀況也漸漸好轉了,只有豐年祭會有類似的情狀,因為都是部落的人,所以整體而言,大家就見怪不怪了。
其實我最意外的是,姐姐對原住民的想法。來到花蓮任教半年,其實眼中看見許多家庭都有一些狀況,而政府將原住民視為弱勢群體,卻好像沒有真實的說明他們究竟弱勢在何方,導致原住民們自己也覺得自己弱勢,覺得自己裡所應當的領著政府的補助,身為原住民應有的驕傲,在我的班級裡,常常變成「因為我們是原住民」好像只要加上原住民的稱號,就能夠無視規矩與約定,就能夠堅持所謂的自然與原始。但也有好的啦,上次烤肉他們自己包魚來烤,我說「太厲害了吧!你們自己包的嗎?」他們很驕傲的說「當然,我們是布農族。」
姐姐舉了兩個身邊的例子。他說,有些部落裡的人,覺得自己反正還能上山打獵下海捕魚,並不需要工作也是有飯吃,也是能生活,因此真的就沒有正職的工作。姊姊說,他們的生活環境,真的很像流浪漢。有錢就喝酒、抽菸、吃檳榔,這是幾個他們最花錢的東西了。而這裡的孩子呢?早戀的孩子不在少數,也許有原生家庭的鍋,但是長大、學習,不就是讓我們能夠脫離,能夠找到自己更渴望的生活方式嗎?姐姐的某個姪女,跟我一樣的年紀,已經養育四個孩子。那個女孩,過去曾被星探挖掘,但是因為擔心受騙,就沒有往演藝圈發展,可以想像這位原民女孩有多麼美麗。不過此刻,他每天包檳榔維生,為了四個孩子奔走,但是也不太會教育孩子,對部分部落裡的人而言,孩子就是自己會長大,不需要教。當孩子犯錯了,就還是以打罵為主。看著如花似玉的美麗女孩,漸漸成為為生活、為孩子奔波勞累的婦女,心裡還是相當心疼;而看著這四個孩子的生活處境,也漸漸想著,他們是否會複製母親的樣子,悲傷又更上一層。
我想,原住民應該為了自己的文化而感到驕傲,像是包魚的孩子,各種原始生活的智慧,各種有意義的祭典,我覺得這些都重要,可是,當時代在進步,應該能夠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這些古老的智慧能夠在祭典中被保留,也許在現代社會中也能找到存在的一席之地,但是,這必須建立在他們願意走出來,走進現代裡吧。(然後他們就可以回家鄉發展觀光啊!原民及自然觀光我超級買單,都市人應該都會超級買單。讓都市人看看,身為原住民,身為政府口中的弱勢,一樣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上又自然又現代的生活)
與姐姐談話的最後,姐姐說自己也在思考,希望明年能夠擴展然後招收小幫手。包括擴展住宿,或是真的要妥協開放冷氣,或是要處理山林,讓海岸直直露出在顧客眼前,就有海景咖啡聽了。我就想,有機會請找我!姐姐說好XD我想說的是,我覺得在鄉下生活的人們,都很努力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店面的存在,不斷地想要精進與優化,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讓我好嚮往。
說到這裡,我還害怕與人交流嗎?還是會吧,站在發光的人旁邊,還是會不小心覺得自己黯淡,但是我也是有能力與人交流的對吧?有我自己的身分、立場與思索的對吧?
在蘭嶼上一個讓我很有成就感的對話,是我們在颱風天出門覓食,剛好老闆站在店門口,看我們在張望,問我們是否要吃飯,我們詢問有開嗎,他說有。
走進去之後我們竟然自然的寒暄,我詢問老闆正在食用的紅色小果實,老闆說那是蘭嶼小蓮霧,先前也有一組客人詢問,他覺得他們沒禮貌,就不告知。老闆甚至還分享了兩顆給我們,酸酸甜甜的,有芭樂的香氣。我就想,我還是有能力交流的吧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