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
臺灣第一枚在日本發射的火箭,
升空數秒後墜落。
這起事件不只是技術突破的嘗試,
更象徵臺日民間合作邁出關鍵一步,
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我們的下一代會活在怎樣的世界裡?
這也是為什麼,
這本書值得你和孩子一起打開。

📰這本書像一張地圖,
用最簡單的語言、最有趣的圖像,
把那些看起來離我們很遠的新聞,
重新折成一張張可以貼在筆記本上的貼紙,
貼進孩子的腦袋,也貼進大人的反思。
我挑了兩篇特別喜歡的部分跟大家分享,
(好啦,其實我最愛寶可夢,
但是我不好意思這麼明顯)
一個關於火箭,另一個關於巧克力,
看似無關,但都指向同一件事,
這個世界正在飛速改變。

🚀你可能聽過馬斯克、聽過SpaceX,
但你知道火箭發射最貴的不是燃料,
是那整支「一次性」的火箭推進器嗎?
「筷子夾火箭」不單單是比喻,
是真的有一對「金屬筷子」
被架設在太空發射塔上,
準備「夾住」回收的火箭助推器。
這個由 SpaceX 推出的超大型火箭「星艦」,
挑戰的是傳統航太空工業的成本天花板與回收極限。

最妙的是,它沒有陷入「科技萬歲」的迷思,
反而點出「火箭可回收的那一刻,
不只是太空旅行的里程碑,
更是我們對資源與未來的新思考。」
過去那種「一次性就報銷」的太空火箭,
其實就像只用一次就丟的外送便當盒,
不環保也不經濟。
書中甚至用「夾綠豆」這類有趣的比喻,
拉近了我們與未來科技的距離。
🚀當孩子讀到馬斯克讓火箭重複升空時,
現實中,我們的火箭卻在日本天空劃出短暫軌跡後墜落。
那一瞬間,
讓人重新思考我們離太空到底有多遠?
又想用什麼方式參與這場改變世界的競賽?
雜誌裡的圖解簡明,畫風可愛但信息飽滿,
讓孩子理解「火箭怎麼飛」、「筷子怎麼夾?」
而那兩根象徵筷子的回收柱,
夾出了一個比「太空旅行」更踏實的願景,
能被回收的未來,才有真正的長久發展。

🍫同樣令人驚訝的是巧克力單元
如果孩子知道,將來有一天吃不到巧克力,
不是因為考試考差,而是因為全球氣候變遷,
他們會不會比我們更願意撿起地上的塑膠袋?

這個單元看似甜,讀完卻令人心酸。
西非的可可豆產量大減,
氣候變遷、高溫與乾旱,
導致可可果提早熟成、品質下降。
再加上種植區過度開發、土地貧瘠,
連帶衝擊整個巧克力供應鏈。
孩子從來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一片小小的巧克力背後,
可能藏著氣候崩壞、經濟困境、甚至童工問題。

🍫書中的流程圖,
把這段可可豆「變身」的過程清楚拆解,
從最初的採收、發酵、曬乾⋯⋯
到研拌、調溫和包裝,
最後才會抵達超市的貨架上。
看起來像工廠裡的流程,
其實背後有著成千上萬農民與工人投入,
全球可可產量最高的地區,
卻也是童工問題與農民貧困最嚴重的地方。
🍫漫畫用輕鬆對話帶出沉重事實,
我們以為的「我的巧克力」,
其實是來自遙遠的非洲,
是許多人辛苦工作的成果。
當我們吃著甜滋滋的巧克力,
想過它的原料可能是來自正在乾涸的土地、
一雙無法安心上學的童工手中嗎?
這本書提醒我們,每一口甜蜜的滋味,
都與這個世界的公平與氣候變遷緊緊相連。
📰或許有人問,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需要知道這些?
答案:因為他們將活在這些答案之後的世界。
無論是火箭技術還是可可豆枯萎,
背後牽動的都是政策、產業、
國際合作與倫理思辨。
孩子當然不需要現在就成為科學家或外交官,
但如果他們能提早懂得「這世界是連在一起的」,
那麼等到他們長大,
就不會對眼前的新聞感到麻木或無能為力。
這本書並不只是想「把世界講給孩子聽」,
而是試圖讓孩子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這一點,從不斷強調的「永續發展目標」就能理解。
📰每個單元對應不同的SDGs主題,
例如「氣候行動」、「良好健康與福祉」、
「消除貧窮」、「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等,
再藉由議題脈絡,
引導讀者認識這些宏大目標的「落實版本」。
透過這樣的安排,
孩子不只是知道「世界正在變」,
更能理解「這些改變與我有關」,
這種連結感,
是國際教育中最珍貴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塊。
📰從馬斯克的星艦到巧克力的隱形代價,
從火箭筷子到可可豆的命運,
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世界觀,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知道「發生什麼事」,
而是知道「為什麼發生」與「我可以做什麼」。
📰如果你也曾在新聞中看到火箭升空時的煙霧,
卻搞不懂為何有人為了它瘋狂;
如果你曾經在便利商店咬下一口巧克力,
卻沒想過那背後是氣候變遷與農業危機交織的產物。
這本書可能會是你重新連接世界的起點。
因為,當你能理解用筷子夾住火箭,
也許,你就能用閱讀,撐住世界。
《少年國際選讀VOL.2:洞觀12件國際大事 × 4大全球發燒議題》
作者|馮季眉、少年國際事務所
出版|字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