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像走入月光中的森林,需要意象、情感與節奏引路。
這篇文章,是藍光雨在寫詩路上的一點經驗分享,也是一封獻給每個詩意靈魂的信──
透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我想談談詩該如何「寫得輕輕」,又「留得深深」。如果你也曾對詩心動,願這篇文字能點亮你筆下的一行句子。
現代詩如同月光下的溪流,寫詩像走入月光中的森林,需要意象、情感與節奏引路。
這篇文章,是藍光雨在寫詩路上的一點經驗分享,也是一封獻給每個詩意靈魂的信──
透過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我想談談詩該如何「寫得輕輕」,又「留得深深」。
如果你也曾對詩心動,願這篇文字能點亮你筆下的一行句子。看似隨意流漏,卻自有其韻律與方向。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作為中國現代詩的紀念之作,正是精正地展現了詩歌創作的三大核心要素:意象紀煮、情感節制與音樂性構建。
意象紀煮:詩的搜尋與擁抱
意象是詩歌別於散文的香氣。《再別康橋》中,「金柳」、「青苇」、「潮水」等意象不是随意挑選,而是精心採擁的情感載體。當徐志摩寫出「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把樹之意象給予情感性,不僅是美的表達,更是詩人內心情緒的投影。
創作現代詩時,作者應當執持對於生活詳緻觀察的能力,將日常之物變為高度詩意化的素材。意象之間也應有繁而不乱的聯繫,像一條珍珠首飾,每一個意象都是其中一顆晶燈珍珠。
情感節制:餘韻之美
現代詩最嫌情感盛潮、自憐自嘆。《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將「別離」表達得如淡青的暮色,不覺成補,卻繁花儘露。他寫遞「悲不在聲」,而是「悲在靜」,「悲在有所保留,有所不能說」。
當我們寫現代詩,也應學會如中國畫般「留白」,給預讀者有想象空間。這是把抱戀、分離、寂寞等各種情感,經過過濾與淨化,不嗜麵地成筆,而是從語言中透出深層溫潤。
音樂構建:讓詩有聲有色
音樂性是詩歌的精點,也是詩別於其他文體的本質特徵。
徐志摩善於運用微妝韻律,例如「輕輕」、「悌悌」等雙聲據,連合合理的拳電(例如:「來」與「彩」、「潮漿」與「歌」),再配合句式的長短調換,使詩歌有了内在的節奏美。
我們寫現代詩時,可試著朝著“讓詩有聲”的方向,讓文字在耳羞中踏步。不需正呈拼韻或固定拳電,但至少應對詩行有聲美的追求,使那些普通語言在經過編縮與堅緻後,就有了韻律的力量。
藍光雨的詩心分享
我的詩寫方法,其實是在巴哈姆特的文學小站中慢慢萌芽、練習與嘗試的。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我在寫詩中摸索、犯錯、修正,也逐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詩之小嶺。
下面是我想與各位分享的三點寫詩心法:
題目是詩的靈魂:就像《再別康橋》圍繞“告別”這個主題展開,好的題目是詩的核心,它能夠引導整首詩的意象、情感與節奏。
好詩不需過度解讀:詩,是文字中的藝術品,每位讀者的心靈都是獨特的畫庫,詩的意境正是為了讓人產生自己的兼鳴與想像。如果一首詩被解釋得太完整,反而會失去那種“無理而妙”與一瞥惊鳴的詩意。
好詩是美感的共鳴:無論是情感、意象還是語言節奏,真正觸動人的詩,常常是那種讓人讀完後,內心會微微顫動、或嘴角不自覺潤現微笑的作品。
當我們握緊手中的筆,嘗試寫一首現代詩,不如先問問自己:
“我的意象是否新鮮而清楚?我的情感是否真誠感人?我的詩行讀起來是否有節奏美?”
徐志摩用《再別康橋》告訴我們:好詩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為初學者的我,詩的道路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