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書店活動,最常見的就是講座,講座有可能是新書發表會,邀請作者來互動,或是書店根據自身屬性,安排的活動。
新書發表會,可遇不可求,在行銷成本考量下,出版社其實會挑地方舉辦,尤其遠離北部時,多半會挑選有穩定人流,甚至可配合展售簽書的地點。(例如台南政大書城)
常態性講座,則吃書店老闆人脈,及書店本身人員的穩定性,而書店本身的持續力,更是重中之重。(例如嘉義洪雅書房)消費者得意識到一件事,書店辦活動的確是在創造體驗或宣揚理念,但書店本身是沒有任何義務,不斷砸錢跟砸人脈來辦活動,這問題其實也會延伸到活動收費這件事。
沒有任何活動是免費的,消費者享受到的免費,是某個人扛下成本的結果,可能是書店老闆,可能是政府預算或公司預算,也有可能是某人贊助,但這不代表活動,就不能收取費用。
對我來說,能參加到免費活動,我會當作是運氣好,那如果活動會收費,也只是一種消費者選擇;把收費當成一種必然,而你也是因為要有一場「活動體驗」,所以繳費用換取。大家互通有無,各取所需,才是合理的互動關係。
活動眉角不少,後續再慢慢跟大家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