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走,誰留:北倫敦的時空縫隙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倫敦的北部,不只是一條地理的軸線。更像是一層層交疊的時空縫隙。

 

那天從 Camden Market 出來,本來只是隨意散步,沿著 Regent Canal 走,黃昏的光影映在水面上,像一張過時的明信片。穿過 Euston Road 的時候,忽然有種想像——我彷彿從一個城市的頁面,翻進了另一個章節。空間的邊界,有時不只是街道和橋樑,更是時間感的斷層。 

從 Camden 到 Euston,從 St Pancras 到 King’s Cross,這一條「北軸線」,在倫敦的地圖上看起來近在咫尺,然而實際走過去,卻像經歷了一場城市的多重折疊。 

這裡曾是工業的腹地,也是移民的落腳處;曾是反叛文化的搖滾基地,如今卻變成了都市再生的樣板、被觀光者不斷翻拍的背景。

接下來的數篇文章,我將從這條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的北軸線出發,分別記錄四個場域:King’s Cross、St Pancras、Camden 和 Euston。作為開場的第一篇,是一次城市轉身的側寫,也是一場關於「誰被移走,誰能留下」的全球對照。

 

工業的背影與再生的幻象

從十九世紀開始,倫敦北部就是工業與物流的樞紐。鐵路、貨倉、煤氣庫,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與勞工階級,在這裡搭建起生活的根。但去工業化的浪潮來了,舊產業凋敝,空間慢慢荒廢。直到資本與規劃者進場,這些空間重新被包裝成「再生」。

Granary Square 的水池與夜燈,成了新的打卡熱點;Google London 的總部,預告著科技與數據的未來;煤氣庫變成了豪華住宅,學生公寓一字排開,乾淨整齊得像樣板模型。這一切令人目眩,但也讓人心底泛起疑問:「城市的表面亮了,裡面的呼吸呢?」

這不只是倫敦的問題。在香港,當年清拆九龍城寨後蓋起了九龍城廣場,不再混亂,卻也失去了基層共生的生活樣貌。西九文化區的大型開發,填平了碼頭邊的痕跡,換來一個「被計劃好的藝術空間」。在台北,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從工廠轉型為展覽場地,外表保留了紅磚與歷史,但周邊的社區,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節奏。居民的日常,成了旁觀者的拍照背景。城市再生的表面是風景,背後卻是一場關於記憶與居住權的無聲拔河。


重建與抵抗:沉默的角落

北倫敦另一個地區——Euston,正在經歷更激烈的拉扯。為了興建 HS2(英國高鐵二期),老樹被砍,廣場被拆,Somers Town 的居民面對的不只是搬遷,而是生活空間的「滅聲」。在都市規劃者的語言裡,總是充滿了「現代化」、「發展」、「效益」。但在這些詞彙背後,誰留下?誰被請走?這種「被發展」、「被規劃」的經驗,在東亞的城市裡更是日常。

在首爾的聖水洞,曾經是老工廠與小作坊的區域。近年來,咖啡店與設計品牌進駐,媒體把它包裝成「首爾布魯克林」。房租翻了幾倍,原來的居民與工匠,一個一個被迫離開。在台北南機場,都市更新的壓力持續累積。政府說要改善老舊社區,但居民心裡的疑問是:「所謂的改善,會不會其實是請我們搬走?」

發展不只是藍圖,也是篩選。誰走,誰留,總在不聲不響裡決定了。

 

流動的門戶與時間的停滯

St Pancras 是另一個時空的結界。宏偉的哥德式車站與玻璃天棚,成了英國通往歐洲的門戶。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旅客拖著行李,從法國、比利時、荷蘭過來,又從這裡返回歐洲大陸。空間是壯麗的,時間卻是倉促的。這裡是流動的場所,也是停滯的場所。有人離開,有人回來。留下來的,是建築,還是記憶?

在東京上野與秋葉原之間,也有類似的時間縫隙。從上野公園的歷史,到電器街的消費景觀,旅客來來去去,腳步疊在商業流動之上。但在地的生活呢?還有誰在記錄?


被觀看的日常:Camden 的矛盾

Camden,過去是反叛與次文化的地標。龐克、音樂、露天市集、刺青、皮衣、獨立唱片行……這裡曾經是「創造者」的基地。但現在,更多的是「被觀看」的角色。觀光客拍照、打卡、短暫駐足,然後離開。創意的源頭變成商品,反叛的精神被複製成裝飾。留下的,是一種矛盾的餘溫。

在韓國梨花洞壁畫村,也發生了類似的故事。畫作本來是社區自救的創意,後來卻成了觀光熱點。居民受不了遊客的打擾,最後決定親手把壁畫塗掉。從「創作者」變成「被觀看者」,這種落差,是全球化城市裡的共同經驗。


城市轉變的縫隙:我們還能走得慢一點嗎?

倫敦的這條北軸線,是一個城市的剖面圖。從工業、移民、反叛、到再生;從勞工階層的日常,到科技與資本的介入,每一步轉變都寫在空間裡。這是一條時代的縫隙,也是城市內部的張力。

 

我們是否還能在這樣的轉變中,走得慢一點?

筆者以北倫敦的行腳觀察,鼓勵大家走訪一座城市時,除了當觀光客打卡留念,也可以成為試著當城市的「行腳者」,去理解一座城市的肌理,感受生活在這裡的人,聽見那些不被聽見的聲音,看見那些因著發展之名而被拆除、被改寫和正在變動的風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雨林教室
5會員
52內容數
「雨林教室」是一座以文字編織的小小雨林,承載我對理想學習與書寫生活的嚮往。身為教學者、書寫者與生活觀察者,這片沙龍是我栽種思想、記錄人間溫度和傾聽自然節奏的天地,好比熱帶雨林,多元包容而生機處處。 願這空間,能成為你我在紛亂世界中歇腳的所在:讓文字為我們留住片刻清明;讓閱讀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步伐。
雨林教室的其他內容
2025/07/25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引發爭議,本文探討其環境衝擊、跨境水權問題及媒體報導偏見。批評工程缺乏透明度,忽視下游國家及生態環境的風險,呼籲大眾保有質疑能力,勿輕信官方宣傳,思考真正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5/07/25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引發爭議,本文探討其環境衝擊、跨境水權問題及媒體報導偏見。批評工程缺乏透明度,忽視下游國家及生態環境的風險,呼籲大眾保有質疑能力,勿輕信官方宣傳,思考真正的永續發展。
Thumbnail
2025/07/12
近日有關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預測引發旅遊熱議,卻也提醒我們:自然災害不只關乎風險,更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與災共存的生活節奏早已深植於日常。真正的防災不單靠科技預警,更仰賴社群韌性與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謙卑。我們都活在變動的大地上,學會共處,是每個現代人該修的功課。
Thumbnail
2025/07/12
近日有關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預測引發旅遊熱議,卻也提醒我們:自然災害不只關乎風險,更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與災共存的生活節奏早已深植於日常。真正的防災不單靠科技預警,更仰賴社群韌性與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謙卑。我們都活在變動的大地上,學會共處,是每個現代人該修的功課。
Thumbnail
2025/06/21
瑞士布拉滕冰川崩塌成為全球焦點,卻也提醒我們:災難從不平等。尼泊爾、秘魯、非洲高原等地,無聲的山崩與潰決頻仍,卻難被看見。當氣候危機擴大災害風險,世界應如何讓每一次脆弱都被聽見?本文從山崩現場出發,反思災難報導落差與人類應有的共生姿態。
Thumbnail
2025/06/21
瑞士布拉滕冰川崩塌成為全球焦點,卻也提醒我們:災難從不平等。尼泊爾、秘魯、非洲高原等地,無聲的山崩與潰決頻仍,卻難被看見。當氣候危機擴大災害風險,世界應如何讓每一次脆弱都被聽見?本文從山崩現場出發,反思災難報導落差與人類應有的共生姿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今天是最後一天倫敦市區景點,怎麼樣也要跟風把倫敦經典場景一次拍到飽,坐船也拍、坐觀光巴士也拍、還坐上倫敦眼(摩天輪)繼續拍!整個泰晤士河從上往下、在從下往上都要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離開!(此時小孩已經在大翻白眼,還問我要不要買個模型回家好好拍)
Thumbnail
今天是最後一天倫敦市區景點,怎麼樣也要跟風把倫敦經典場景一次拍到飽,坐船也拍、坐觀光巴士也拍、還坐上倫敦眼(摩天輪)繼續拍!整個泰晤士河從上往下、在從下往上都要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離開!(此時小孩已經在大翻白眼,還問我要不要買個模型回家好好拍)
Thumbnail
倫敦第一天是觀光4小時,爆睡12小時, 第二天是暴走9小時,走到歪腰凹嗚。 臉書手機網頁版甘那中邪,有時候可以多上傳照片,有時候只能上一張,讓我昨天拍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照片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雖然覺得它是故意的,還是不太想屈服下載app。 昨天開始正式倫敦生態調查, 雖然出了個歷史大事件可能
Thumbnail
倫敦第一天是觀光4小時,爆睡12小時, 第二天是暴走9小時,走到歪腰凹嗚。 臉書手機網頁版甘那中邪,有時候可以多上傳照片,有時候只能上一張,讓我昨天拍了一大堆奇奇怪怪的照片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雖然覺得它是故意的,還是不太想屈服下載app。 昨天開始正式倫敦生態調查, 雖然出了個歷史大事件可能
Thumbnail
Day 7-5 在倫敦旅行的日子,最讓我懷念的除了美麗的風景、古老的建築、街道、美食之外,地鐵居然悄悄佔據了我旅遊回憶的一部分。 有的地鐵站不知道在地底到底挖了幾層,深不可測的恐怖。 有的地鐵站是熱門景點的出入口,永遠是人擠人的狀態。 有的地鐵站出口會擺了許多的鮮花,對於兩手空空準備
Thumbnail
Day 7-5 在倫敦旅行的日子,最讓我懷念的除了美麗的風景、古老的建築、街道、美食之外,地鐵居然悄悄佔據了我旅遊回憶的一部分。 有的地鐵站不知道在地底到底挖了幾層,深不可測的恐怖。 有的地鐵站是熱門景點的出入口,永遠是人擠人的狀態。 有的地鐵站出口會擺了許多的鮮花,對於兩手空空準備
Thumbnail
Day 6-1 倫敦塔橋,我一定要走上去 我是抱著這樣的信念重遊倫敦的 跟著旅行團來過倫敦二次的我,居然沒有走在倫敦塔橋上,內心有很多小劇場的我,這一次,說什麼也要排一天把倫敦塔橋排進我的倫敦旅行中。 吃完早餐,一大早,趁著難得的好天氣,我和J手牽著手準備出發搭地鐵了 小的時候唱過一首兒
Thumbnail
Day 6-1 倫敦塔橋,我一定要走上去 我是抱著這樣的信念重遊倫敦的 跟著旅行團來過倫敦二次的我,居然沒有走在倫敦塔橋上,內心有很多小劇場的我,這一次,說什麼也要排一天把倫敦塔橋排進我的倫敦旅行中。 吃完早餐,一大早,趁著難得的好天氣,我和J手牽著手準備出發搭地鐵了 小的時候唱過一首兒
Thumbnail
Day 3-4 倫敦的火車站非常的多 偏偏每個火車站又都有著各自的路線 想去曼徹斯特、利物浦,在尤斯頓車站搭乘 想去劍橋、約克、愛丁堡,在國王十字車站搭乘 想去溫莎、南安普頓,在滑鐵盧車站搭乘 想去布萊頓、坎特伯里,在維多利亞車站搭乘 至於觀光客最想去的牛津、巴斯,在帕丁頓車站搭乘
Thumbnail
Day 3-4 倫敦的火車站非常的多 偏偏每個火車站又都有著各自的路線 想去曼徹斯特、利物浦,在尤斯頓車站搭乘 想去劍橋、約克、愛丁堡,在國王十字車站搭乘 想去溫莎、南安普頓,在滑鐵盧車站搭乘 想去布萊頓、坎特伯里,在維多利亞車站搭乘 至於觀光客最想去的牛津、巴斯,在帕丁頓車站搭乘
Thumbnail
把握空檔時間,去牛津走⼀趟。
Thumbnail
把握空檔時間,去牛津走⼀趟。
Thumbnail
上一個龍年我在倫敦,離家半年,出國前染的頭髮已經退成布丁頭,倫敦是我的最後一站。如果沒有在異鄉過年,我可能真的不會懂過年到底要幹嘛,不會理解圍爐如何讓彼此更靠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歸屬感。
Thumbnail
上一個龍年我在倫敦,離家半年,出國前染的頭髮已經退成布丁頭,倫敦是我的最後一站。如果沒有在異鄉過年,我可能真的不會懂過年到底要幹嘛,不會理解圍爐如何讓彼此更靠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歸屬感。
Thumbnail
常和人說起,我擁抱英國的一切,包括經常為人詬病的天氣、食物,雖然因為習慣不同而偶有抱怨,但這都不會讓我討厭此地,唯獨交通,是至今仍每每讓我氣得咬牙切齒、覺得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這個城市的必爆彈。
Thumbnail
常和人說起,我擁抱英國的一切,包括經常為人詬病的天氣、食物,雖然因為習慣不同而偶有抱怨,但這都不會讓我討厭此地,唯獨交通,是至今仍每每讓我氣得咬牙切齒、覺得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這個城市的必爆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