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綠色能源的迷思與被遺忘的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幾天前,雅魯藏布江下游段的大型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這條來自西藏高原的河流,經過數千公里蜿蜒之旅後,將在中國境內被攔腰築壩、引流、發電。媒體紛紛以「人類史上最宏偉的水利工程」、「清潔能源的里程碑」來讚頌這項計畫。股市應聲而動,能源業大受激勵,林芝地區也在新聞中被描繪為「未來的西部明珠」。

raw-image


然而,在這些熱烈的掌聲背後,一些更根本的問題卻被默默排除在討論之外:誰來決定一條河的命運?誰受益?誰承擔?

我們又是否太輕易相信,所謂的「綠色工程」,就是無害的、就是理所當然的?

 

「綠色」的工程,真的是可持續的嗎?

水力發電一向被歸類為再生能源。江河會流動、重複使用,不排放煤煙,乍看之下可說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來源之一。然而,所謂的「綠色」,是否等於對自然無害?

事實並不如此簡單。

建造大壩需要龐大的水庫區,數十平方公里的山谷與原始森林將被淹沒。植物腐爛釋放的甲烷,是遠比二氧化碳更強烈的溫室氣體。沉積物被困在上游,下游泥土貧瘠、生態崩潰;魚群遷徙路徑遭切斷,某些物種甚至徹底滅絕。這樣的景象,在中國的三峽大壩、緬甸的伊洛瓦底大壩、埃塞俄比亞的奧莫河工程上,早已反覆上演。如今,這種劇本將再次搬到地震頻仍的青藏高原邊緣——一個不只地質脆弱,而且水權極度敏感的區域。

 

跨境河流,為誰所控?

雅魯藏布江的命運不只屬於中國。它流入印度,成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再進入孟加拉,滋養億萬人口的農田與飲用水。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國際河流」,卻也是當今亞洲最具爭議的水源之一。

中國方面宣稱,這只是「隧道式引水」,非高壩,影響輕微。然而,資料透明度不足、缺乏公開協商的流程,令下游國家充滿疑慮。印度官員多次表示憂慮,擔心旱季斷流、雨季洩洪造成突發洪災,還有不排除被當作地緣武器之可能。

 這些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在歷史上,水資源早已成為國家博弈的重要籌碼。控制源頭,就能改寫下游的生產節奏與安全底線。當人類將江河納入地緣戰略框架,它就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變成主權、力量與不對等話語的延伸。

 

媒體為誰說話?

令人遺憾的是,國內外媒體在這次報導中,幾乎都以「工程奇蹟」、「綠能勝利」、「市場歡迎」的角度入筆。而該工程由國家能源集團與多個中央單位主導,標榜為「十四五」戰略重點項目之一,亦被納入國家「雙碳目標」與「西電東送」整體規劃中。那麼對於環境破壞、社群遷移、地震風險、流域衝突等問題,多輕描淡寫,甚至完全略去不提。

我們太習慣了這種主旋律式的發展敘事——效率高、影響大、投資多、規模宏偉——彷彿凡是「夠大」、「夠貴」、「夠快」,就必然值得尊敬。我們讚嘆工程師如何在懸崖絕壁間鑿出隧道,卻忘了問一句:這條河,有沒有說「不」的權利?

當主流語言只剩「進步」、「建設」、「振興」這些高頻詞彙之時,我們是否已不再容許懷疑與追問?而當這些詞語來自一個國家對自然的支配慾望,我們是否還能維持基本的判斷力?

 

被犧牲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人與自然

每一項大型工程,總需要一組被犧牲的對象,來換取可見的榮光。在這裡,犧牲的,可能是下游億萬人的水權,是整條流域的生態系統,是一個仍未完全被理解的地震活躍帶,是人類本該謙卑以對的自然秩序。

可悲的是,這些聲音往往沒有話語權。國界之外的農民、濕地裡的候鳥、土壤裡的沉積物、不被記錄的水文變化——他們無法發聲,於是被視為可以「消化」的成本。而這些沉默,最終會回到我們自身:變成氣候反撲的強降雨,變成災後無法回復的家園,變成國與國之間的猜忌與封鎖。我們以為自己正在邁向脫碳的未來,卻可能在另一端築起難以逆轉的氣候回聲與區域災難。


我們要保留質疑的能力

在這個一切講求效率、規模、控制的時代,河流成了被重新編碼的物件。它可以轉向、調水、挖掘、利用,甚至被列入資產負債表。我們正在見證人類力量之巨大,也同時見證人類謙卑的消逝。

身為一位關心環境以教育為職志的地理科老師,如果我們無法教會下一代去懷疑那些「光鮮的數據與宏偉的圖紙」,那麼,我們恐怕也難以想像真正可持續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在此,我想提醒每一位讀者:當你看到一條河被「成功治理」的新聞時,不妨也問一句——我們是否太快就放棄了與自然對話的可能?

raw-image


河流不能說話。那麼,誰來為它說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雨林教室
3會員
42內容數
「雨林教室」是一座以文字編織的小小雨林,承載我對理想學習與書寫生活的嚮往。身為教學者、書寫者與生活觀察者,這片沙龍是我栽種思想、記錄人間溫度和傾聽自然節奏的天地,好比熱帶雨林,多元包容而生機處處。 願這空間,能成為你我在紛亂世界中歇腳的所在:讓文字為我們留住片刻清明;讓閱讀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步伐。
雨林教室的其他內容
2025/07/12
近日有關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預測引發旅遊熱議,卻也提醒我們:自然災害不只關乎風險,更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與災共存的生活節奏早已深植於日常。真正的防災不單靠科技預警,更仰賴社群韌性與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謙卑。我們都活在變動的大地上,學會共處,是每個現代人該修的功課。
Thumbnail
2025/07/12
近日有關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預測引發旅遊熱議,卻也提醒我們:自然災害不只關乎風險,更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文化與社會關係。從日本、台灣到菲律賓,與災共存的生活節奏早已深植於日常。真正的防災不單靠科技預警,更仰賴社群韌性與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謙卑。我們都活在變動的大地上,學會共處,是每個現代人該修的功課。
Thumbnail
2025/06/21
瑞士布拉滕冰川崩塌成為全球焦點,卻也提醒我們:災難從不平等。尼泊爾、秘魯、非洲高原等地,無聲的山崩與潰決頻仍,卻難被看見。當氣候危機擴大災害風險,世界應如何讓每一次脆弱都被聽見?本文從山崩現場出發,反思災難報導落差與人類應有的共生姿態。
Thumbnail
2025/06/21
瑞士布拉滕冰川崩塌成為全球焦點,卻也提醒我們:災難從不平等。尼泊爾、秘魯、非洲高原等地,無聲的山崩與潰決頻仍,卻難被看見。當氣候危機擴大災害風險,世界應如何讓每一次脆弱都被聽見?本文從山崩現場出發,反思災難報導落差與人類應有的共生姿態。
Thumbnail
2025/05/31
與自然共生:從都市叢林到鄉間小鎮,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鄰居關係。文章以作者及朋友與刺蝟、鴛鴦、白鴿等動物的互動故事,闡述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並呼籲更多人重視與動物鄰居的和諧共存。
Thumbnail
2025/05/31
與自然共生:從都市叢林到鄉間小鎮,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鄰居關係。文章以作者及朋友與刺蝟、鴛鴦、白鴿等動物的互動故事,闡述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並呼籲更多人重視與動物鄰居的和諧共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 去四川主要就是去九寨溝、黃龍(後來發現成都也超好玩),親眼看見九寨溝的美麗後才能真的體會什麼是藍色的水、綠色的水、澄澈透明的水,大陸的5A景點果真名不虛傳。當然,今天是旅行的第二天,還是在移動中啦! 網路上有很多從成都出發的三天兩夜local to
Thumbnail
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 去四川主要就是去九寨溝、黃龍(後來發現成都也超好玩),親眼看見九寨溝的美麗後才能真的體會什麼是藍色的水、綠色的水、澄澈透明的水,大陸的5A景點果真名不虛傳。當然,今天是旅行的第二天,還是在移動中啦! 網路上有很多從成都出發的三天兩夜local to
Thumbnail
近年台灣水夠不夠,時常要上新聞版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在全台各地找水源之外,強化水源調度也被視為是解方之一,連帶讓珍珠串計畫誕生。那究竟這個計畫,是打算把哪個地方的水調去哪裡?有沒有已經完成的工程、效果如何?以及有哪些工程,現在正在規劃或興建中呢?
Thumbnail
近年台灣水夠不夠,時常要上新聞版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在全台各地找水源之外,強化水源調度也被視為是解方之一,連帶讓珍珠串計畫誕生。那究竟這個計畫,是打算把哪個地方的水調去哪裡?有沒有已經完成的工程、效果如何?以及有哪些工程,現在正在規劃或興建中呢?
Thumbnail
沒口之河——每到冬季,臺灣東南部河川會在入海前受阻,沒入地下,成為地理學所謂的「沒口河」。無口的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知本溼地」。
Thumbnail
沒口之河——每到冬季,臺灣東南部河川會在入海前受阻,沒入地下,成為地理學所謂的「沒口河」。無口的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知本溼地」。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社論,是建議台灣因應水資源不足,建議興建海中水庫: 當下看到標題,覺得非常特別的構思,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問題,是否有成功案例,為何沒怎麼聽過這種做法?看了內文,發現有個案例,是在香港,約莫是五年前建造成立的,至於成效如何,文中沒有做大篇幅的討論,單純就建造後的優點做了介
Thumbnail
前幾天,看到一篇社論,是建議台灣因應水資源不足,建議興建海中水庫: 當下看到標題,覺得非常特別的構思,心中第一個浮現的問題,是否有成功案例,為何沒怎麼聽過這種做法?看了內文,發現有個案例,是在香港,約莫是五年前建造成立的,至於成效如何,文中沒有做大篇幅的討論,單純就建造後的優點做了介
Thumbnail
  我的Google快訊,傳遞了這則文章給我: 是的我設置了水資源當我的關鍵字去收集相關新聞。過去這個關鍵字可能兩三天才有一則訊息,最近大概一個禮拜只有一兩天沒有相關資料,這能不能代表水資源要開始被關心了?只能說這以前只有缺水才會出現的公司名司,最近都是伴隨著水資源出現了,或許這個議
Thumbnail
  我的Google快訊,傳遞了這則文章給我: 是的我設置了水資源當我的關鍵字去收集相關新聞。過去這個關鍵字可能兩三天才有一則訊息,最近大概一個禮拜只有一兩天沒有相關資料,這能不能代表水資源要開始被關心了?只能說這以前只有缺水才會出現的公司名司,最近都是伴隨著水資源出現了,或許這個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