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移動的大地上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近日報章報導,日本南海海槽可能出現劇烈變動,不少香港旅客因此更改旅程計劃,甚至有航空公司宣布暫停飛往部分日本城市的航班,引發網上熱議。我並非地質專家,無意參與地震預測的爭論,倒想藉此契機,從人文地理的角度談談:在地震無法準確預測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學會與災難共存?又如何從災難中理解社會與文化的韌性?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並不平靜。菲律賓、台灣、日本這三個島國,恰好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Circum-Pacific Belt)之上,長年受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影響;同時地處熱帶風暴路徑,更加容易遭受颱風侵襲。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風險亦日益升高。其實不止亞太地區,加勒比海、美國西岸、南亞的印度與孟加拉灣沿岸,也同樣處於高災風險區域。然而,這些地區的居民並非日夜惶恐不安,而是早已將這種「與災共存」的狀態,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種節奏,也是一種文化。



這樣的節奏,不只是適應,更是社會文化的展現。例如:日本的學校每年定期進行防震演習,小學生從小就學會「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災後,長者經常成為社區協調與照應的關鍵人物。台灣在九二一地震後,大力推動防災校園與社區韌性建設,許多地方的里長與社福團體,早已不只擔當行政角色,更是平日熟識、災時反應迅速的社會中堅。而在菲律賓,面對頻繁的火山與風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許多社區靠著教會與村落組織,建構起互助網絡,體現出災難中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種在關鍵時刻彼此照應、互相依靠的能力,也是一種無需等候官員「責成」或「指示」的生活智慧。


誠然,科技進步提升了預測的準確性與救援的效率,但人們對災害的認知、心理準備與文化接受程度,往往更為關鍵。這正是地理學中常提及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與「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交織而成的社會影像。地震從不是單一科學現象,而是一場社會經驗的集合:它牽涉地方記憶、制度信任、人與自然之間的長久關係。在歷次災難中所展現的公民素養與社會韌性,日本確實常被視為世界各國值得學習的典範。



因此,若有人自知對地震風險認知有限,選擇暫緩前往災害高風險地區,這不失為一種負責任的自我保護;但若僅憑新聞報導或網絡輿論,就斷然將整個國家或區域視為恐懼之地,甚至盲目跟隨輿論以訛傳訛,則未免辜負了現代人應有的分析力與文化敏感度。畢竟,即使科技發展至今,地震的「準確預測」也往往只提供數秒預警時間。日本南海海槽的潛在變動,固然是基於長期觀測與統計模型所得的風險推斷,但那並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的確切預告。

 

地震不會因你擔心就停止,也不會因你無知就不發生。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理解大自然的運作邏輯,學習不同地區的防災文化與社區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從中審視自己所處的位置與角色。

 

我們都是活在變化不定的大氣之中,踏在移動不止的地殼之上。能明白這一點,不只是作好逃生準備,更是為了在變動中活出韌性與溫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雨林教室
6會員
60內容數
「雨林教室」是一座以文字編織的小小雨林,承載我對理想學習與書寫生活的嚮往。身為教學者、書寫者與生活觀察者,這片沙龍是我栽種思想、記錄人間溫度和傾聽自然節奏的天地,好比熱帶雨林,多元包容而生機處處。 願這空間,能成為你我在紛亂世界中歇腳的所在:讓文字為我們留住片刻清明;讓閱讀成為我們重新出發的步伐。
雨林教室的其他內容
2025/06/21
瑞士布拉滕冰川崩塌成為全球焦點,卻也提醒我們:災難從不平等。尼泊爾、秘魯、非洲高原等地,無聲的山崩與潰決頻仍,卻難被看見。當氣候危機擴大災害風險,世界應如何讓每一次脆弱都被聽見?本文從山崩現場出發,反思災難報導落差與人類應有的共生姿態。
Thumbnail
2025/06/21
瑞士布拉滕冰川崩塌成為全球焦點,卻也提醒我們:災難從不平等。尼泊爾、秘魯、非洲高原等地,無聲的山崩與潰決頻仍,卻難被看見。當氣候危機擴大災害風險,世界應如何讓每一次脆弱都被聽見?本文從山崩現場出發,反思災難報導落差與人類應有的共生姿態。
Thumbnail
2025/05/31
與自然共生:從都市叢林到鄉間小鎮,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鄰居關係。文章以作者及朋友與刺蝟、鴛鴦、白鴿等動物的互動故事,闡述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並呼籲更多人重視與動物鄰居的和諧共存。
Thumbnail
2025/05/31
與自然共生:從都市叢林到鄉間小鎮,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鄰居關係。文章以作者及朋友與刺蝟、鴛鴦、白鴿等動物的互動故事,闡述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並呼籲更多人重視與動物鄰居的和諧共存。
Thumbnail
2025/05/24
探討英國的地理位置如何塑造其歷史、文化和國際角色,從殖民帝國到脫歐公投,從多元文化社會到氣候變遷挑戰,以及英國如何在全球議題上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2025/05/24
探討英國的地理位置如何塑造其歷史、文化和國際角色,從殖民帝國到脫歐公投,從多元文化社會到氣候變遷挑戰,以及英國如何在全球議題上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南海海槽 巨大地震注意警報】 日本氣象廳於2024年8月8日發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注意警報」,指出今後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可能性提升,呼籲民眾做好防災應對措施。
Thumbnail
【南海海槽 巨大地震注意警報】 日本氣象廳於2024年8月8日發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注意警報」,指出今後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可能性提升,呼籲民眾做好防災應對措施。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探討日本面對南海海槽地震威脅,提出以「安全」為核心,重新規劃國土的新思路。日本應重視低災害風險地區的發展潛力,如日本海沿岸和內陸地區,並以歷史人口變遷為例,說明人口分佈並非一成不變。過度集中發展的風險,主張建設「日本海側國土軸」,以實現區域均衡。重新思考交通建設的優先順序,並提出應對人口減少的策略。
Thumbnail
日本宮崎縣外海驚傳規模7.1強震,震驚全日本。這次地震不僅造成九州局部地區的損害,更引發了日本氣象廳發布「注意巨大地震」的緊急資訊。這個看似尋常的地震事件,為何會引起如此高度的警戒?答案就藏在「南海海槽」這個令人不安的名詞中。
Thumbnail
日本宮崎縣外海驚傳規模7.1強震,震驚全日本。這次地震不僅造成九州局部地區的損害,更引發了日本氣象廳發布「注意巨大地震」的緊急資訊。這個看似尋常的地震事件,為何會引起如此高度的警戒?答案就藏在「南海海槽」這個令人不安的名詞中。
Thumbnail
因爲地震,台灣才能在汪洋中長成一座小島;但也因為地震,生活在此的人們,被迫經歷生離和死別......
Thumbnail
因爲地震,台灣才能在汪洋中長成一座小島;但也因為地震,生活在此的人們,被迫經歷生離和死別......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今天(2024/04/03)早上七點58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有感;這是繼1999年921大地震後,台灣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在發生地震的當下,我想起了前幾天在Netflix看的【那夜我們行向彼方】。
Thumbnail
今天(2024/04/03)早上七點58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有感;這是繼1999年921大地震後,台灣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在發生地震的當下,我想起了前幾天在Netflix看的【那夜我們行向彼方】。
Thumbnail
這次南亞大地震和引發的大海嘯,死傷無數,傷亡人數十五萬人左右且持續攀升中,媒體近一星期的報導,看到無數妻離子散和傷亡的畫面,真是令人鼻酸,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給予人道救濟和幫助,我看到的是世界村景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國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救災,期望這場災難,儘可能慢慢得到修復。 天災無
Thumbnail
這次南亞大地震和引發的大海嘯,死傷無數,傷亡人數十五萬人左右且持續攀升中,媒體近一星期的報導,看到無數妻離子散和傷亡的畫面,真是令人鼻酸,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給予人道救濟和幫助,我看到的是世界村景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國政府也不遺餘力地投入救災,期望這場災難,儘可能慢慢得到修復。 天災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