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章報導,日本南海海槽可能出現劇烈變動,不少香港旅客因此更改旅程計劃,甚至有航空公司宣布暫停飛往部分日本城市的航班,引發網上熱議。我並非地質專家,無意參與地震預測的爭論,倒想藉此契機,從人文地理的角度談談:在地震無法準確預測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學會與災難共存?又如何從災難中理解社會與文化的韌性?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並不平靜。菲律賓、台灣、日本這三個島國,恰好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Circum-Pacific Belt)之上,長年受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影響;同時地處熱帶風暴路徑,更加容易遭受颱風侵襲。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風險亦日益升高。其實不止亞太地區,加勒比海、美國西岸、南亞的印度與孟加拉灣沿岸,也同樣處於高災風險區域。然而,這些地區的居民並非日夜惶恐不安,而是早已將這種「與災共存」的狀態,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種節奏,也是一種文化。
這樣的節奏,不只是適應,更是社會文化的展現。例如:日本的學校每年定期進行防震演習,小學生從小就學會「趴下、掩護、穩住」三步驟;災後,長者經常成為社區協調與照應的關鍵人物。台灣在九二一地震後,大力推動防災校園與社區韌性建設,許多地方的里長與社福團體,早已不只擔當行政角色,更是平日熟識、災時反應迅速的社會中堅。而在菲律賓,面對頻繁的火山與風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許多社區靠著教會與村落組織,建構起互助網絡,體現出災難中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一種在關鍵時刻彼此照應、互相依靠的能力,也是一種無需等候官員「責成」或「指示」的生活智慧。
誠然,科技進步提升了預測的準確性與救援的效率,但人們對災害的認知、心理準備與文化接受程度,往往更為關鍵。這正是地理學中常提及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與「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交織而成的社會影像。地震從不是單一科學現象,而是一場社會經驗的集合:它牽涉地方記憶、制度信任、人與自然之間的長久關係。在歷次災難中所展現的公民素養與社會韌性,日本確實常被視為世界各國值得學習的典範。
因此,若有人自知對地震風險認知有限,選擇暫緩前往災害高風險地區,這不失為一種負責任的自我保護;但若僅憑新聞報導或網絡輿論,就斷然將整個國家或區域視為恐懼之地,甚至盲目跟隨輿論以訛傳訛,則未免辜負了現代人應有的分析力與文化敏感度。畢竟,即使科技發展至今,地震的「準確預測」也往往只提供數秒預警時間。日本南海海槽的潛在變動,固然是基於長期觀測與統計模型所得的風險推斷,但那並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的確切預告。
地震不會因你擔心就停止,也不會因你無知就不發生。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理解大自然的運作邏輯,學習不同地區的防災文化與社區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從中審視自己所處的位置與角色。
我們都是活在變化不定的大氣之中,踏在移動不止的地殼之上。能明白這一點,不只是作好逃生準備,更是為了在變動中活出韌性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