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卡利在這本書中,
再次展現了他獨特的敘事天賦,
他讓一個看似簡單的分家故事,變成一場關於虛構與現實、想像與建造的實驗。

🪨在繪本世界裡,
有些書讓人學規矩,有些書安撫心靈,
但也有的書是為了讓人跳離現實世界,
然後重新思考:一塊石頭可以做什麼?
🪨封面上,一個人站在巨大的石城前,
那棟建築有很很多窗戶、房屋與圓頂,
底面的藍與綠鮮明暢快,
唯獨這棟石城灰得可疑,
像是曾經出現在哪段神話中。

🪨來看故事吧,
有個人過世後留下一間石屋和八個兒子,
意見不合的兄弟們要分家,
他們沒有想要互相禮讓,
哥哥們先選,他們各拿走11塊石頭,
剩下一塊給最小的弟弟伊波利特。

每個哥哥的建築構想都壯志凌雲,
但城市蓋不起來、城堡只有城牆、
橋梁無法連接兩岸⋯⋯
他們擁有最多的石頭,
卻蓋出了最無用的空間。
這部分圖像非常精采,
繪者阿豐索・巴爾度-賈給將建築草圖與幻想構圖交錯呈現,
像是歷史學家潦草描繪的遺跡重建圖,
卻又故意讓結構看起來少這少那、比例失調,
他畫出了幽默的建築崩壞練習。

🪨所有人忙著堆砌夢想的時候,
伊波利特做了一件別人沒時間做的事,
他一個人坐在地上,
腦袋冒出一大團綠色的漩渦,
往上盤旋、擴散、打結、翻轉,占滿一個跨頁,
那不是煙,也不是靈感泡泡,
而是思考本身的樣子,
纏繞、厚實、沒有形狀卻不會停止。
他動手把那塊石頭埋進土裡,
在凸出的石面上刻上人看不懂的符號,
這塊石頭當然不會發出聲音,
但伊波利特賦予它語言。

🪨隔天,
第一批參觀伊波利特古城的觀光客來了,
他站在草地上,
開始指著那些散落在野外的石堆。
「這是消失城市的宏偉大門,
可惜圍繞宏偉城市的城牆已經不在了。」
大家只顧著拍照、記錄、點頭,
像是真的看見了一段歷史。
圖像此時變得冷靜又細膩,
那些石牆、門柱、遺跡的紋理極具說服力。
我們看不見觀光客的表情,
他們繽紛的帽子與頭飾,
像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
🪨從這裡開始,繪本的敘事完全翻轉,
前面是兄長們的物理建築挑戰,
後面則是伊波利特的虛構歷史創作。
這一切都是假的,假得極其逼真,
而這正是本書最迷人的地方。
石面上的文字是看不懂的符號,
但「沒人能解讀」恰是這段神話存在的主因,
這句話乍聽像是在胡鬧,其實極具後設意味,
當語言成為謎,它就成為權威;
當歷史無法驗證,它就成為傳說。
🪨這本書雖然是繪本,
但你我都可能在某一頁突然感到被擊中。
也許是那一頁滿滿綠色思緒的畫面,
也許是兄長們搞砸建築時的荒唐設計圖,
也可能是在伊波利特說出:
「這是消失城市的宏偉大門⋯⋯」
因為我們都像伊波利特,
只有一點點材料、一點點資源、一點點空間,
不太小的年紀、不太夠的時間,
但也許我們也有那一點點不服輸的想像力。
🪨伊利波特面對觀光客的那一幕,
和我們參觀金字塔或巨石陣時沒什麼兩樣,
我們不懂那是怎麼蓋的,
也不知道它們原本是什麼。
但我們願意站在那裡,安靜的想像。
那些石頭之所以動人,
是因為它們留下了空白,讓我們可以參與其中。
觀光就是這樣的,
那個建築或許不一定特別,
但只要有人說「這裡曾經有些什麼」,
就會形成「觀光」這件事情,
這棟建築是蓋在人們的耳朵與想像裡,
不在土裡。
🪨老子說,大象無形。
真正能撐起世界的,不一定是看得見的結構。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寫道:
「我從你的聲音裡,
聽到了使城市存活的看不見的理由。」
一座城市是怎麼一直存在的呢?
靠的是那一點點願意相信它曾經存在的念頭。
《伊波利特的傳說》畫的正是這種念頭。
它給你一個小孩、一塊石頭,
和一種讓空地成為文明的方式。
🪨這個故事其實也映射了藝術創作的本質,
有限的材料(一塊石頭)、
無限的想像(綠色漩渦般的思考)、
以及願意相信的觀眾(觀光客),
這三者結合就能創造出比任何實體建築都更持久的「建築」。
所以大衛・卡利的想像力+
阿豐索.巴爾度-賈給的細膩畫風+
我們對於繪本創作的相信,
成就了這本讓我喜愛無比的作品。
🪨如果你是伊波利特,
有人把一塊石頭交到你手上,問你:
「你會拿它來蓋什麼?」
你不必蓋城,你可以說一個城的故事。
而只要有人願意聽,這座城就不會消失。
《伊波利特的傳說》
作者|大衛.卡利
繪者|阿豐索.巴爾度-賈給
譯者|李毓真
出版|小漫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