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3日,台灣舉行總統與立法院兩項重要選舉。雖然總統由民進黨賴清德勝出,但立法院選舉結果卻出現變化——雖然民進黨在政黨票部分領先,卻因單一選區選票分散而落後於國民黨。最終,三大黨席次分別為:民進黨51席、國民黨52席、民眾黨8席。扣除兩名無黨籍立委,整體國會仍由上述三黨壟斷。
然而,在政黨票的結果中,有個「不尋常」的小政黨悄悄地吸引了我的注意。第5名得票者是一個從未聽過的政黨,名字叫「小歐盟」——乍看還以為和歐洲有什麼關係。但一查才知道,這個政黨的全名其實是「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Taiwan Obasang Political Equality Party),標誌設計得異常「可愛」,就像是哪個插畫家的塗鴉作品。
這個「歐巴桑聯盟」,到底是什麼來頭?
【從西門町的一場路邊演說開始】
據日本雜誌『東洋經濟』的台裔記者劉彥甫觀察,在台北市內的開票所,每當讀到「歐巴桑聯盟」的政黨票時,現場都會傳來一陣抿嘴偷笑。這裡原本是肅穆的選務場域,卻因這個名字略顯戲謔的小黨,增添了幾分異樣的輕鬆氛圍。
選前一天,1月12日,我在YouTube上看到這個黨在台北西門町舉辦的街頭宣講影片。
這個晚上,三大政黨動輒號稱十萬人以上參加的「選前之夜」造勢活動如火如荼,而歐巴桑聯盟卻像是另一個時空裡的存在,沒有喧鬧的舞台,沒有燈光閃爍,只是幾位媽媽級人物帶著孩子在街頭喊著「請投票」——沒有大聲公,沒有網紅助陣,但也沒有一絲焦躁。
在日本,這種將孩童帶到政治活動現場的作法可能會引發爭議,但在台灣,這樣的場景卻令人莞爾,也不乏溫馨之感。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此次有效票約1300萬張的選舉中,這個名不見經傳、名稱聽來像搞笑組織的政黨,竟拿下12萬9千票(0.93%得票率),打敗了曾有國會席次的台灣基進(約9.5萬票),以及親民黨、台聯、新黨等歷史悠久的老牌政黨。
這樣的成績,在台灣政壇雖談不上翻天覆地,但絕對是一道意外的亮色。我開始覺得,這個政黨值得一訪。
【她們說:每個人都該成為歐巴桑】
選後隔日,也就是1月14日,我與歐巴桑聯盟取得聯繫。他們立刻爽快地答應受訪。雖然這個黨沒有正式的總部,但黨幹事長何語蓉的伴侶在西門町經營一間美髮沙龍,我們就在沙龍的二樓展開訪談。
來迎接我的是語蓉與政策部的負責人沈佩伶,兩人都是育有子女的女性。在店裡簡單地落座之後,我們開門見山。
──為什麼要用「歐巴桑」這個聽起來有點自嘲的詞作為黨名呢?
何語蓉笑說:「在台灣,歐巴桑常被認為是囉嗦、斤斤計較的象徵,但你想啊,在政治裡,斤斤計較不就是監督預算、避免浪費嗎?現在的台灣社會,大家越來越冷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跌倒也不會多看一眼,但歐巴桑可不是這樣。我們會上前關心、出聲嘮叨。這種熱心,其實正是這個社會最缺乏的。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歐巴桑。」
──政黨成員都是「歐巴桑」嗎?
「大部分是啦。大約有一百名黨員,其中九成以上是女性與有小孩的父母。這次我們在國政不分區推出三名候選人,地方區域則有十人參選,全都是女性。但當然啦,男性要參選我們也非常歡迎。」
──這次在立法院選舉中拿下近十三萬票,社會各界都感到驚訝吧?
「我們自己也嚇了一跳!畢竟我們的活動經費極少,資源遠不如其他政黨。不過,其實在2018年我們第一次參選地方選舉時,雖然沒有當選人,但21位候選人裡有七成都達到了保證金返還的門檻,所以我們一直知道:我們的理念其實是有市場的。」
【遊具竟然被投訴拆除!】
歐巴桑聯盟的前身,是由社會運動者張淑惠於2011年創立的「親子共學會」,一個致力於推動親子公共參與的民間團體。
在日本,社運有時被視為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甚至自我目的化的活動,容易讓一般民眾敬而遠之。但在臺灣,只要訴求明確、主張合理,社會大眾對社運普遍抱持較為寬容的態度。沈佩伶談起自己為何加入歐巴桑聯盟,講了一段具體的經歷:
「我們社區裡有一座很受歡迎的公園,平時我常帶孩子去那裡玩。某天我們發現,公園裡最受小朋友喜歡的遊具被整個拆掉了。我們去問政府,才知道是附近有人投訴說『這遊具看起來可能不安全』。但我們每天都在用那個設施,也從沒發生什麼事故,怎麼能因為一兩個人的意見,就不經討論直接拆除?」
這種「個別住戶投訴導致公共空間限縮」的現象,其實在我們日本也屢見不鮮。2023年3月,長野市內就曾因一戶住民的反覆抗議,導致一座兒童公園被迫關閉。越來越多公園禁止孩子踢球、保育園因噪音問題遲遲無法開設……這些現象在高齡化與少子化並行的社會中,逐漸變得普遍。
臺灣雖然對噪音與公共行為的容忍度相對較高,但在城市化與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下,類似的問題也正在浮現。
「當時我們也找議員陳情,但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對於育兒議題並沒有太多共鳴。最後我們想說,那就自己來做吧。」
那時,張淑惠的「親子共學會」已在進行爭取設立親子友善車廂、改善公園設施等行動。佩伶與其他家長也因此參與其中。2018年,部分成員以無黨籍身份投入地方選舉,意外獲得不錯的迴響,隔年便正式成立政黨。
■ 歐巴桑如何思考「臺灣有事」?
打開歐巴桑聯盟的官方網站,可以看到她們的訴求集中於幾個核心方向:兒童人權法制化、勞動條件改善、降低參政門檻、拒絕金權選舉、以及推動環境與動物保護。雖然黨名與LOGO給人一種「療癒系」的印象,但實際的政見內容,意外地嚴肅而務實。
畢竟是參與全國性選舉的政黨,歐巴桑聯盟也納入了「維護國家主權」的立場。雖然篇幅不多,但她們明確表達支持「國防改革、自主防衛、強化防衛能力」,並主張「反對中國片面改變現狀,守護臺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現實」。
── 你們成員因為共同的「育兒經驗」而聚集,但在國防這種議題上,應該有不少政治立場差異吧?內部協調會不會很困難?
沈佩伶:如果是要談「建國」或「修憲」這種高層次的政治方向,確實每個人看法不同。但我們很快就凝聚共識了:不論立場,大家都同意必須守護臺灣的民主社會與主權現狀。而且我們所說的「守護」,不只有戰爭風險。臺灣身處天然災害頻繁的地帶,天災其實才是更切身的國安問題。
── 沒錯。今年一月的日本能登半島大地震也提醒我們,災害發生時,最容易受苦的是兒童與長者。
沈佩伶:真的。所以防災準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實際的議題。若要打造一個對孩子安全的環境,防災就是不能忽視的一環。
── 把國防視為育兒議題的一部分,從臺灣的地緣政治來看其實非常合理。你們在勞動政策上的訴求,比如改善工時,也是為了讓父母能更有餘裕陪伴孩子吧?
何語蓉:對啊。若父母每天都在加班,怎麼可能有時間和孩子相處?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職場文化,讓育嬰不會成為升遷的絆腳石,也讓「想當好爸爸好媽媽」不再是職場上的劣勢。
■ 第三勢力民眾黨崛起的背後,也藏著育兒焦慮?
臺灣2022年的總生育率僅0.87,甚至低於日本的1.26,名列全球最低。雖然外界常將臺灣視為一個「對人友善」的社會,但在人口結構極度傾斜的現實下,政治視線自然會轉向中高齡族群,年輕人與孩子在政策中常淪為邊緣。
此次大選中,民眾黨成功吸引大量年輕選民支持,30歲以下選民支持率超過五成,其選舉場合中也不乏親子同來的身影。這一方面反映出,許多年輕家長對於傳統兩大黨忽視他們的生活議題感到失望。至於民眾黨能否真正改善年輕與育兒世代的處境尚未可知,但在這次選舉中,他們比民進黨更被認為「至少有在試著傾聽」(至於國民黨,則多被視為離題太遠)。
雖然歐巴桑聯盟的得票數僅及民眾黨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其意外躍進,同樣顯示出臺灣社會對「育兒與生活」的焦慮,正逐漸成為一股可以轉化為政治能量的趨勢。
何語蓉提到,有不少選民在這次選後私下表示:「我很喜歡你們的理念,但我當時沒投給你們,因為以為你們根本不可能當選。」但這回12.9萬票的成績讓全臺媒體都驚呼:「歐巴桑崛起!」「歐巴桑擊敗台灣基進與親民黨!」報導熱度大增,知名度也跟著水漲船高。
距離下一次的地方選舉還有兩年、立委選舉還有四年。在這之間,也許值得我們多看一眼,那些自稱「歐巴桑」、默默舉著親子議題站上街頭的人們。
原文連結在此:https://bunshun.jp/articles/-/6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