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人最愛的投資商品,莫過於ETF了,在超市的投資雜誌中,常常可以看到
::教你用ETF致富 用ETF財富自由等等
基金有那麼多種,為何對於ETF情有獨鍾呢
今天帶你來認識一下ETF.
ETF:英文全名是Exchange Traded Fund
中文全名是交易所買賣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
追蹤指數+買賣方式跟股票一樣的開放型基金。
我之前有寫過一篇關於基金的介紹,建議還沒看過的,先去閱讀一下,對於理解ETF也很大的幫助喔。
ETF其實就是最平民化的基金,也是我們散戶最值得去研究的投資商品。
ETF的特性
1.被動追蹤指數
2.可以像股票一樣交易(屬於閉鎖式基金的特性)
3.開放型基金
共同基金 Mutual Fund、ETF(指數股票型基金)
、TIF(指數型基金)三者比較
共同基金:主動式開放型基金,每天只會有一個報價,考驗經理人投資眼光與決定,目標為打敗大盤,通常內扣費用高。
ETF :被動式開放型基金,每天的報價會隨著市場波動,跟股票買賣方式一樣,目標就是跟隨大盤指數
TIF: 被動式開放性基金,和ETF差別在於,每天報價是按照基金淨值來計算,屬於ETF的前身。
共同基金和TIF比較冷門,大眾比較容接觸到的是ETF。
ETF算是成功讓基金這個產品走入股票交易市場🫨
ETF的買賣單位:受益單位
總淨額除以總發行在外收益單位即為沒收益單位的淨額,這個數字會跟市價一樣
因為ㄧ有折溢價,馬上會有大型法人來套利(ETF有實物申購的機制)
ETF的各種費用
1.買進:交易手續費
2.內扣費用:經理費(管理費)、保管費…..
這些全部加起來後,會得到一個總費用率(TER)
3.賣出:交易手續費、證券交易稅
內扣費用舉例:
0050的內扣費用為0.46%
因此持有0050一天,會從ETF淨值扣掉0.001260273%(0.46%除以365)
長期存ETF,一定要注意「總費用率」!
總費用率=經理費+保管費+雜費
又叫做內扣費用(意思是直接從淨值扣掉)
總費用率是ETF的內扣成本並不是一次性的費用,而是持續性地收取
長期來看,在複利效果的影響下,總費用率將會是影響ETF報酬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
ETF會下市嗎?
會,如果因為規模太小,可能導致下市。
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規模低於最低門檻(每個門檻都不一樣)。
但是下市後,不代表手上證券會變廢紙,可以兌換成當初的各商品個股。
ETF的股利政策
ETF基本上不配股,只配息,可以參考各ETF的配息率。
常見種類ETF
1.市值型:市值型ETF通常包含大型公司的股票,這些公司通常具有穩定的市場地位和穩定的收益。
Ex: 0050 (元大台50) 、006208(富邦台50)
2.高股息:更偏向能夠依靠股息建立穩定現金流,選股策略通常包括「精準高息」和「精準領息」,依據所追蹤的指數,評選出符合標準的公司納入成分股。
Ex: 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00713(元大高股息低波)
ETF的好壞判斷
1.追蹤的指數好壞:
畢竟ETF就是把基金證券化,因此選擇對的指數很重要❗️
2.資金規模(AUM) :資金規模大,比較可以減少誤差得複製指數,也比較不會有下市的危機。
資金規模就是該ETF的淨值
3.ETF的追蹤誤差:誤差越小,代表越能完全追蹤指數
理想的誤差是:指數報酬跟ETF報酬為內扣費用。
4.總費用率的大小
:不要小看內扣費用,每天這樣扣一扣也是很驚人的。
5.股利政策
查詢各ETF的配息率,比較優劣
但其實個人偏向市值型ETF,這個之後再說吧。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