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VS Human
介紹
AI 驅動的程式輔助工具崛起後,引發了科技圈熱議:像 Vibe Coding 這類工具,是否最終會讓初階與中階開發者失去工作?雖然 Cursor 等平台在原型快速開發上表現亮眼,但軟體開發的未來,更在於人機協作與角色演進,而非被完全取代。
什麼是 Vibe Coding
「Vibe Coding」一詞由 OpenAI 共同創辦人、前特斯拉 AI 主管 Andrej Karpathy 提出,指的是開發者透過自然語言指令、甚至語音互動,將程式撰寫工作交給 AI 的做。
- 目前能力水平:大約相當於入門級(Junior)開發者。
- 最佳運用場景:快速原型、樣板程式碼生成、小型工具。
- 限制:在複雜架構決策、大規模整合與長期維運方面仍難應付。
現實世界:演進而非取代
與其將 AI 視為競爭對手,不如把它當成強大幫手,重新定位開發者的角色:- 從程式撰寫者到 AI 架構師
- 問題分解:將高階需求拆解成 AI 可執行的模組化任務。
- 系統設計:規劃整體架構、資料流程與整合方式,這些是 AI 難以掌握的範疇。
- 創意解決方案(Creative):提出超出 AI 訓練資料範疇的創新做法。
- 人類判斷依然關鍵
- 審查並驗證 AI 生成程式碼的正確性。
- 確保安全性、效能與可維護性達標。
- 應對需求模糊或持續變動的商業優先順序。
我認為基礎技能比以往更重要
就像科學計算機能加速運算、卻無法取代數學原理,AI 程式工具也需要扎實的技術基礎:
- 資料結構與演算法(Data structures & algorithms):
檢驗 AI 提案是否使用恰當的結構並具備良好效能。 - 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
AI 無法構思高階架構;你必須親自設計可擴展、具韌性的系統。 - 程式碼分析(Code analysis):
發掘 AI 生成碼中的細微錯誤、安全漏洞或不符合慣例的寫法。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精準設計輸入提示,引導 AI 輸出正確且易維護的程式。
結論
Vibe Coding 與類似的 AI 助手勢必改變我們撰寫軟體的方式,但不會完全取代開發者。相反地,它們將凸顯策略思考、設計專業與品質把關的重要性。掌握並善用這些工具,同時不斷深化基礎技能,是每位初學者與資深開發者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額外資源教學
Figma UX/UI手機App設計教學:點子成行到製作出一個App 系列教學 -https://vocus.cc/article/663ddefafd89780001db6e7c
如何用FIgma製作個人作品集教學
- https://vocus.cc/article/645c733dfd89780001ffe890
影片教學
JayLinXR YT: https://www.youtube.com/@jaylin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