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的百年通膨——最民主化的大眾娛樂現在是不是已經貴到不夠大眾了?】#葉郎每日讀報

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 AMC 近日宣布要對該公司的會員擴大廣受歡迎的 「半價星期二」(Discount Tuesdays)活動,延伸至平常最少人看電影的星期三也能享有電影票半價的優惠。
AMC執行長 Adam Aron 表示,他們的「半價星期二」活動已經成功地讓星期二成為 AMC「一個星期裡頭上座率最高的日子之一」 。這次擴大辦理的目的在使各地的觀眾更無負擔地接觸電影,並預計要把原本冷門的星期三也打造成一個同樣上座率強勁的日子」。
Adam Aron 把這項新政策稱為 AMC 歷來給消費者最大方的利多優惠:「直到票房顯示出持續復甦的真正跡象,我們才負擔得起這種票價策略的改變」。2025年迄今為止票房收入增長超過14%,其中4月、5月的顯著增長效果應該就是 AMC 這次決定加碼刺激消費者更常走進電影院的近因。
電影院大動作折扣背後,是近年議論紛紛的票價過高問題。由於通膨導致經營成本增加、不斷升級硬體對抗串流和必須在財務上應對整體票房萎縮的多重因素,這幾年世界各國的電影票價都在不斷地往上調高。
以美國市場為例,1948年平均電影票價為0.36美元,到2024年已經攀升至11.31美元。其中光在過去20年(2004-2024年)美國平均票價增長了超過68%。而台灣的電影票價也在過去30年期間,從150元台幣左右的水準漲到如今超過250元。
許多人認為COVID-19疫情結束後的電影票價連年漲價,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市場萎縮的嚴重性。額外多收的票價填補了一部份不再回到電影院消費的觀眾原本帶來的票房。
問題是多收的票價也驅散了許多價格比較敏感的影迷。
PxwC 今年發布的調查報告就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因為票價上漲而減少了觀影次數,其中「票價過高」是他們不再去電影院的最主要原因(佔53%)。電影院產業的最大反派串流服務則正好以低廉的價格、便利的消費途徑和近乎無限供應的內容承接了這一群被高票價驅散的影迷。
作為世界最大的龍頭戲院,AMC 近年不斷嘗試鬆動電影票價的彈性,讓不同財力的消費者可以從不同的(價位)路徑進到電影院來,同時最大化上座率和營業額。除了半價星期二、半價星期三之外,他們還有19.95美元的訂閱制會員方案,可以讓最重度消費者每週觀看高達三部電影(包含 IMAX、Dolby Cinema 等 PLF 高規格影廳)而不必額外支付費用。他們甚至嘗試過按照最佳視角分區的不同票區差別定價。
事實上台灣市場長期也存在檯面下的電影票彈性定價機制,在中南部的小吃攤、文具店裡出售打了折扣的團體票交換券,讓一部份價格更敏感的觀眾能夠比較不方便、有點交易風險(可能買到假的)的方式進入電影院裡。
檯面上的票價彈性背後有非常高的消費者溝通風險。如果沒有妥善溝通並建立共識,買到更貴票價的觀眾,和買到更差視角座位的觀眾都可能會覺得被電影院歧視。比如 AMC 稍早短暫推出的不同票區差別定價實驗,很快就因為消費者反彈而草草收攤。
120年前,電影院以五分錢美元的低廉價格在紐約開始快速成為大眾娛樂。電影之所以能取代百老匯劇院和一些歌舞雜耍劇院,成為最民主化的娛樂選項,就是因為它一視同仁的低廉消費門檻。窮人、富人、最佳視角或是最差視角都是五分錢。
矛盾的是彈性定價的策略等於是用不民主化(差別待遇)的工具來解決不民主化的問題(昂貴)。
把電影票價是否已經太貴、漲價和打折哪一條路才能救電影業的大題目放一邊,AMC 的半價方案至少肯定能夠(以犧牲一部分營收的方式)換取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透過降低門檻提高整個電影院的人流,並逐步重建非重度影迷的觀影習慣。
而少掉的那些營收,則要從他們販賣部那些動輒60、70美元的爆米花桶(《驚奇4超人:第一步》的爆米花桶已經達到79.95美元的天花板)和最近幾天正式延長到整整半小時的映前廣告營收來填補,讓整個院線映演模式重新找到新的財務平衡。
「大眾」兩個字得來不易。全世界最大的電影院正流血流汗地確保電影院裡頭繼續還有「大眾」。
┌ 你的電影院讀本 ┐
《從前,有個奇麗馬》
└ 葉郎的第二本書 ┘
https://lihistatus.com/qgIk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