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任務:復仇芭蕾》作為《捍衛任務 》系列的外傳,本來被不少影迷(包含我自己)寄予厚望。
畢竟從主角找來安娜·德哈瑪斯(Ana de Armas),再加上基努李維友情出演,怎麼看都是一場為「女性殺手」量身打造的全新暴力美學盛宴。
但,當電影結束,我只想說:這部電影確實好看,但我卻沒有感動。
捍衛任務的靈魂,不是殺,而是「痛」
如果妳也看過《捍衛任務》,妳一定懂為什麼那部電影哪怕已經拍到第四集,依然讓人著迷:
不是因為他殺人多,而是因為約翰·威克「失去一切,卻仍渴望活下去」的痛。
《捍衛任務:復仇芭蕾》的動作場面毫無疑問精彩,那些跳脫芭蕾身段與殺手本能結合的動作美學,確實讓人目不轉睛。
但整部電影最大問題在於:主角的「痛」,不夠深。
主角 Eve 的仇恨來得太直接,她的背景、情緒、掙扎都沒被好好鋪陳,觀眾很難真正理解她內心的崩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為約翰·威克落淚,但無法為 Eve 共鳴。

華麗可以複製,靈魂不能複製
從美術、動作、節奏來看,《捍衛任務:復仇芭蕾》努力複製《捍衛任務》的那套:
- 酒店規則
- 高桌會神祕組織
- 金幣、交換、暗殺
這些我們熟悉的「殺手世界觀」,都被沿用得恰如其分。
但可惜的是,這部片缺少了《捍衛任務》那種冷冽而哀傷的詩意。
一個殺手要吸引人,不是因為他殺得多準,而是因為他的靈魂碎過一遍,卻還選擇走下去。

從電影反思:我們也在尋找自己的「理由」
其實《捍衛任務:復仇芭蕾》帶給我的,不單只是娛樂,更多的是一種思考:
我們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這幾年影視圈流行「強悍女性」、「復仇女神」,但我發現很多作品在塑造這類角色時,忘了真正打動人的核心不是她多強,而是「她為何還想活下去?」
Eve 缺少這個答案,所以她無法真正成為像約翰·威克那樣被記住的角色。
而我們呢?在這個快速焦慮的世界裡,是否也常常忘了問自己:
我現在努力、拼命、埋頭做的事,背後真正的理由是什麼?
好的動作片,不是炫技,而是悲傷。
好的人生,也不是漂亮履歷,而是你是否記得:你為誰而活。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完《捍衛任務:復仇芭蕾》覺得「還不夠」,別失望,這不是這部片的錯。
這是因為,你已經成長到更渴望那些,真正有靈魂、有痛、有重量的故事了。
喜歡這篇的話,記得追蹤我方格子帳號,未來還會繼續寫更多從影視出發的自我成長觀察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