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我人在西班牙參加 Barcelona Perfumery Congress,那是一場讓嗅覺與風土同時綻放的展會。香水人不只在談香味,也有很多「產地」、「氣候型態」,甚至「香材對生態的回應方式」。
我最深的體會是,保養品用的成分,不是只有化學結構,而是跟「風土」綁在一起的。
許多原料與香味背後,都牽動著氣候、土壤、水源與陽光的比例,甚至影響它適不適合你現在所處的氣候。

(圖為地中海,周圍人太多了只能截成這樣...)
地中海精油,為什麼品質特別穩定?
在展會裡,我聽到一位資深調香師說:「我們不是在做香氛,我們是在裝瓶一種地方記憶。」
聽起來浪漫,但背後其實是生化邏輯。
地中海氣候夏乾冬濕、高日照、空氣乾燥,讓許多植物為了自保而演化出「芳香油儲存腺體」。像薰衣草、百里香、迷迭香、橙花、雪松等香材,香氣濃縮、油腺密度高、成分穩定性強,這些都不是「品種厲害」,而是氣候給的刺激夠強烈,植物才逼出精油裡的武器庫。
也難怪,世界許多品質最穩定、最具商業規模的天然香氛原料,都來自地中海沿岸及其氣候型地區,例如法國南部、西班牙、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因為這些地區具備成熟的農業種植技術與萃取加工體系。

台灣,我們的氣候,養出怎樣的成分?
台灣的氣候不是浪漫型的。它濕熱、紫外線強、濕度全年超標,有時還要對付黴菌、空污、颱風、鹽霧——
這種條件下長大的植物,比起「香氣迷人」,更有一種「活下去的韌性」。
這些韌性,正是保養品在「修護」「抗壓」「油水平衡」「屏障強化」上很寶貴的機能來源。
台灣正在誕生自己的成分原料系統
我們當然沒有薰衣草田。但我們有紅藜、鳳梨、香茅、牛樟芝、洛神花、黃藤,甚至花生膜和豆渣這種被視為廢棄物的副產物。
這幾年我觀察到幾個很值得注意的台灣在地素材:
- 鳳梨纖維(PINECO 案例 PuraVida璞若美得淨透煥采泥膜):利用葉部剩餘物開發再生纖維與酵素活性原料,既環保、又具去角質與肌膚調理機能,還拿下國際永續材料大獎。
- 紅藜萃取:台灣藜,來自台灣原生種,含有豐富多酚與礦物質,抗氧化與修護能力表現佳,適合濕熱肌膚屏障修護。
- 花生膜多酚、稻殼多醣:來自農業廢料再利用,富含穩定型抗氧物與吸附功能,現在有幾家實驗室已經導入皮膚刺激緩解應用。
- 牛樟芝、香茅、黃藤等熱帶林下植物:這些成分天然含有抗菌與皮脂調節機制,正好對應台灣地區長期濕熱下的發炎與油水平衡需求。
成分不是單看化學式,而是看它為誰而生
從巴塞隆納回來,我的感受是,我們不需要用歐洲人的氣候邏輯,來判斷亞洲肌膚的需要。
不是因為我們比較弱,而是我們的肌膚,每天都在跟紫外線、高溫、高濕搏鬥,這樣的肌膚,應該被更理解、被更好地照顧。
而原料的適性,就是第一步。保養不是全球通用的方程式,成分的風土性,正在重新定義什麼叫「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