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誦經時,我抽出了三張塔羅牌:錢幣四、寶劍四〈逆位〉與聖杯騎士〈逆位〉。當我進一步靜心觀照這三張牌所代表的訊息時,赫然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極度的匱乏」。

在錢幣四這張牌中,我回想起自己第二段感情裡的一個具體片段:有次對方下班回到家,手上拿著一瓶飲料,而我當時竟毫不猶豫、不顧對方情緒,直接搶了過來喝,甚至還帶著一種惡意的神情。事後才知道,那瓶飲料原本就是他買來給我喝的。如今回想這一幕,內心充滿自責與懊悔,也不禁納悶:那時的我,怎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敵意與防備?
當我沉下心來深層反省當時的內在狀態,我才明白──那其實是因為我深深地痛恨自己。從小到大,我始終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原生家庭的框架與情緒所左右,導致內心長期處於被壓制、無力掌控的狀態。久而久之,我乾脆選擇擺爛,對家庭裡的許多事不再表態、不願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感受。這種壓抑讓我逐漸失去自我,也讓我在親密關係中,錯誤地將過去未被看見的憤怒與悲傷投射到真正關心我的人身上。
佛法中講「心為萬法本」,正是這顆充滿「我執」與「無明」的心,讓我被過去業力與習氣所縛。面對這一切,我不禁向天上聖母深深懺悔。因為我的原生家庭業力與未解的習氣,在不自覺中,傷害了那個真心愛我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浮現對父親的記憶。曾有一次我和父親一起工作,第一個月領到的薪水竟然直接被他存進他的帳戶裡。我清楚感受到他的心虛氣息,但我當時非常憤怒,因為他似乎理所當然認為孩子該每月供養父母,卻從未詢問我的意願,這種情況不只發生一次。當下的我滿腔怒火,但這次我選擇放下自己的執著,試著更客觀地理解父親的內在動機與生命背景。
我驚訝地發現,原來我第二段感情中表現出的「搶奪」行為,竟與父親某些行為如出一轍,彷彿是一種家族習氣的承接。更深入地觀察,我開始理解父親其實也是個內心無助的孩子。他從小被牽制壓抑,18歲奉子成婚,尚未成熟就要承擔成人責任與壓力,並被傳統家庭價值觀層層綑綁。身為客家家庭成員,女性長期強勢主導,父親的角色反而是沉默與順從。這樣的父親,其實根本沒來得及真正「長大」。
透過這些經驗,我慢慢理出一條線索:當一個人長期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內心的不安全感與匱乏,會被轉化成對他人資源的「霸佔」與「掌控」,用以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但這種無明的投射,往往在無意識中傷害了真正愛我們的人,也更加凸顯內在深層的匱乏與不被滿足的渴望。

第二張牌──寶劍四〈逆位〉,讓我回憶起16歲時的一段深刻經歷。當時我在六福村打工,身邊有些資深前輩,為了讓自己職位三級跳,竟選擇惡意犧牲他人。他放大同事的小失誤,試圖藉此抬高自己,好讓老闆注意。而我也成了那個被他選中的犧牲者──一個剛進公司的菜鳥。最後我被無情開除,心靈備受打擊,在家哭了一個星期。
後來情緒漸漸平復,我反倒覺得:或許,那場離開是對的。因為我發現,曾經感情很好的同期員工,在我離職後也開始出現裂痕,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親近,反而逐漸互相傷害,最後一個個離開六福村。只是當時的我,太專注於自己的傷痛,沒能看到這些變化。
更遺憾的是,當時身邊仍有朋友表達關心,但我完全沒意識到,反而沉浸在自己被開除的悲傷裡。
這段經歷也讓我聯想到母親。父母在我年幼時離異,各自組建新家庭。雖然我與父親同住,但和母親一直保持聯繫。某一年,母親卻突然與我失聯了一整年。那年,母親的再婚先生因長年酗酒導致心臟瞬間揍停,最後是在醫院被搶救回來,因此住院許久。母親這件事,是事隔將近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從其他長輩口中得知的,母親的先生雖被醫院搶救回來,但母親那年幾乎斷絕與外界聯繫,全心照顧他。
我驀然察覺,那一年的母親,就如同當時陷在傷痛中的我一般──全心投入在令人痛苦的事裡,忽略其他人的關心。她沉浸於照顧病倒的伴侶,我沉浸於自己的創傷。雖外界依然有人釋出善意,但我們都沒有真正感受到。那一年,母親與我失聯,我也未曾主動去了解她的狀況。因為當時我狀態不好,早已自顧不暇。
這兩段事件讓我深刻意識到:我與母親有相似的心理模式──面對沉重打擊時,會不由自主地「沈浸」在自己的情緒中,封鎖與外界的連結。這並非外界不關心我們,而是我們下意識選擇與世界隔絕。即便有互動,也只是表面寒暄,內心早已關上大門。
這份「封閉感」的根源,似乎與「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相呼應。它們之間有微妙的共鳴──那就是「無意識的防衛」。面對打擊時,我們會封閉內心,把自己鎖在情緒的世界,切斷外在連結,以此保護自己,卻也因此加深孤獨與匱乏。

第三張牌──聖杯騎士〈逆位〉,讓我回想起剛退伍時的自己。當時我正處於失戀的痛苦中,難以從前一段感情走出。期間,我在網路上認識了一位朋友,我們之間有些曖昧,但因我過度沈浸過去傷痛,一直無法理清他對我的真實心意。
有一次聚會,我在他家過夜,結果發生了性關係。但那次後,我開始刻意與他保持距離。那場性行為讓我深感罪惡,覺得自己背叛了上一段感情。
這段經歷,也讓我想起與父親一起工作時的一件事。父親曾私自霸佔我的薪水,第二次甚至找來其他主管做掩護。那主管在發薪時直接告訴我薪水必須交給父親。我當下非常生氣,並與主管發生爭執。但自那次後,父親再也不敢動我的薪水,也因此我不再與父親共事。
從這兩件事看,我感受到父親內心的心虛與愧疚,這種感覺似乎是我背叛前任時的內心投射。但事實上根本沒有真正的背叛或傷害,只是我過度沈浸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
這種「沈浸」再次提醒我:所有現象都是表象,我們過度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視角解讀外界,因而忽略甚至無法接收他人的立場與感受。直到真相揭穿,自己才在懊悔與心虛,但這份懊悔與心虛,也只是一場自我幻想,依然無法真切感受到外界的真實。
總結
從這三張牌與所有討論做深度覺察,我發現這與佛陀所說的「六度萬行」有直接對應。
細細拆解這三張牌,我理出一個核心共同點──都與「掌握」與「掌控」息息相關。很多人為彌補內心遺憾,試圖用過度掌控來掌握人生,卻陷入虛幻。心越偏激,虛妄越真實;當這些虛妄被破除,剩下的便是「掌控」與「掌握」這兩種中性的心理狀態。
換句話說,我們曾誤用掌控與掌握,使自己陷入充滿幻想的世界。如今我跳脫那虛幻,手上依然握著「掌控」與「掌握」兩把工具,代表我對掌控人生仍懷抱渴望,因此也必須重新審視如何正確運用它們。
在內觀中,我找到答案──那就是六度萬行。
我反覆觀想光圈從頭頂慢慢掃描全身至腳底,這是打坐禪定中做常見的做法。這掃描過程,就是如實「掌握」自我的過程;而控制光圈緩慢移動,是「掌控」的體現。我用這種觀想掌控人生──身體代表人生,人生蘊含對未來的期待。當我掃描身體,就是在掌握人生;人生的結果,是過去累世的累積。
進一步說,用這結果去創造想要的人事物,便是「開創」。就像真正的投資,用錢滾錢,我用身體去「滾動」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是掌握的實踐。
從這三段經歷去看,不論活不活在自己的世界,我們總是不斷「付出」與「給予」。但因過去多是錯誤與失敗,若要正向運作「付出」與「給予」,我想到這與佛法「布施」精神非常相似。
因此,我的結論是:人生是一場「布施」歷程。唯有不斷開創與付出心力,人來世便是行布施。透過付出與給予,自然會有相應果報回來。但我們不該只重視回報,而是要藉回報察覺內心貪欲。因付出越多,果實越豐盛,隨之而來的欲望也會升起。
所以我們要「持戒」──拿該拿的,剩下送出,不可逾矩。持戒守護正當心不偏離。慾望難控,需以「忍辱」深化心理活動。
在「持戒」、「布施」與「忍辱」中,重點不是付出多少,而是在人我交流中,激發並淨化埋藏於八識田的業種,逐步化解內在心結,這是積極行為下的「精進」。
精進過程稍有不慎,第七意識(我執)就會緊抓業種不放。故需靠「禪定」牽制第七意識,根除過去業種,淨化心靈。
當反覆自我檢視、釐清種種事件後,智慧自然升起,這正是修「般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