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
酷暑裏的生活步調,登高親水或居陋室,在居室與山水間,得度清涼一夏。
曾聞古德云:
「山是身體,水是血脈,溪流是毛細血管,而居士林(佛法居士在家修行地)就是其中的神經末梢。」
這意謂著修行之人,除宅居外亦樂山樂水,身心與天地相接,含攝十方世界。
樂山樂水的東坡在《雪堂記》裡有云:「余之此堂,追其遠者近之,收其近者內之,求之眉睫之間,是有八荒之趣。」
天性樂愛山水的蘇軾雖宅居「雪堂」,但能把遠景收到近處,把近景收到堂中,因而一睜開眼睛,就能得到神遊天下四方的樂趣。
今天許多人將「宅」定義為足不出戶,實在是荒謬至極,「宅」不是筑起藩籬與世隔絕,「宅」的人是要能登高遠瞻築出心中丘壑,於觀漴漴溪水滌洗出一片冰心,將在山水之間領悟的智慧,豐富宅居的文藝生活與思想境域。
唐・劉禹錫在《陋室銘》中開頭不就寫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禹錫的山水印象難道不是親近山水真實領會的感受嗎?
目前社會許多人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幾乎都「宅」於室中,為工作家庭「宅」的失去了馨芳宅居的藝趣,更多人「宅」在視屏裏無法自拔,那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優質宅居可安在。
這一世代人不僅少了高雅的山水印象,更無法「宅」出生命的高度,「宅」是不簡單的精神修練,是能將內外通透的生活智慧,故請不要再限域的認知「宅」的意思,「宅」應是一門人生必修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