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本篇會提到:
- 透過何種管道取得打工換宿資訊
- 工作內容
- 福利(&許多額外Bonus )
- 收穫與反思
- 給想打工換宿者的一些建議
如果還沒觀看第一篇的朋友,也歡迎點擊下方連結🔗
福利:
這部分如果真的要細講,恐怕說上一個小時都不夠。只能說,這是我遇過最好的老闆!一開始網站寫的待遇是提供床位、共享單車,以及七天休一天的安排。不過老闆和老闆的媽媽(我都叫她阿嬤)在「吃」這方面真的非常大方。(雖然但是,阿嬤其他地方很節儉,大約早上九點就會進來把房間冷氣關掉,說這樣還會涼一下子……)。
還記得我剛報到的中午,老闆就開車載我們去吃花蓮扁食,接著請我們喝飲料,甚至還貼心準備了餡餅當下午點心。如果中午剛好阿嬤有開伙,也都會煮我們的份,留我們一起吃。某天晚上,我和另一位小幫手因為追劇錯過了外出吃飯的時間,阿嬤還主動問我們要不要煮水餃給我們吃。最讓我感動的是,離開民宿那天,阿嬤特地炒了一盤小卷,讓我帶回家給家人分享。回想起來,真的覺得很幸福,謝謝阿嬤把我們當成孫女一樣疼愛。
老闆也對我們非常好,好到我常常懷疑自己到底是小幫手,還是他家的親戚小孩,哈哈。他經常帶我們去「串門子」(其實就是到處走走玩玩)。託老闆的福,我才有機會去溪邊玩水、認識其他背包客的老闆和小幫手、喝到好喝的調酒,還吃到讓人念念不忘的下酒菜。有時下午沒事,他也會載我們到處晃晃。有一天,他甚至開車帶我們去七星潭走走。
最讓我感謝和感動的,是老闆知道金針花在暑假盛開,還特地安排了一天,帶我和另一位小幫手到花蓮玉里的赤柯山看金針花。不只如此,他還帶我們去吃當地有名的橋頭臭豆腐,並介紹我們認識他的同行朋友。我感受到老闆的真誠,以及那種來自長輩最純粹的,對晚輩的照顧。
謝謝老闆和阿嬤,讓我在工作之餘,也感受到家的溫度。這段時間不只是打工換宿,更是一段被好好照顧、被真心對待的記憶。這份情誼,我會一直記在心裡。
PS 我之後還會寫一篇打工換宿的吃喝玩樂篇,歡迎大家點閱!

在花蓮看露天電影🎬
收穫與反思:
「表達」是我在這段打工換宿中印象最深刻的收穫。由於每天都會接觸不同的客人,加上老闆常常帶我們去認識附近的店家,自然而然會與許多陌生人產生交集。在這樣的環境裡,我的應對進退能力得到了不少磨練。
同時,因為經常需要自我介紹(雖然總有一套公式或模板),我開始思考:「除了學校、科系、家鄉,還有什麼可以代表我?」反覆說著「我是誰」的過程,讓我想要重新認識自己。
除此之外,同段時間民宿還有另一位小幫手。我們對於空閒時間的安排其實有點不同,她重視旅行體驗,想要去網美咖啡廳打卡、參加 SUP、部落導覽等活動;而我傾向就在花蓮市區隨意逛逛,挖掘獨立書店或沿途的日常風景。不過,也許是出於禮貌或不好意思開口,彼此都沒有明確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加上又不好意思說:「或許我們可以分開行動。」因此我們雖然一同做了許多人,但總覺得有些勉強,默默遷就彼此。
如果當時能更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彼此都能玩得更自在、盡興。學習表達,不是為了爭辯或對立,而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彼此在理解中靠近。
建議:
挑選適合自己的地方和工作,每個地點的工作性質都不太一樣,有的比較偏向體力活,有的需要與人互動。可以先想一想自己想體驗什麼樣的生活,再去找相符的店家,比起盲目嘗試,這樣比較能有好的經驗。
行李與心理準備,行李方面,帶輕便、耐穿的衣物,還有生活必需品;心理上則建議保持彈性,工作會有累的時候,也可能遇到個性不同的室友或老闆。遇到不習慣的情況不用太慌,慢慢適應就好。
記得保護自己的權益。打工換宿不是單方面的付出,開始前要確認清楚每天工時、休假安排、食宿條件等。不要不好意思問問題,先談好彼此的期待,才能讓後續相處更順利。
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第一次打工換宿就遇到了非常友善的老闆,也因此留下了一段美好的經驗。不過我也想提醒大家,每段旅程的緣分都不同,和店家的相處方式還是得自己去拿捏與調整。最後,祝福每一位準備出發的你,都能遇到合拍的夥伴,帶回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