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點開《朝聖之路》(The Way),我以為只是個退休老爸旅遊散心、拍拍風景、順便抱怨年輕人很廢的故事,沒想到才幾分鐘,兒子就『啪』一聲葛屁了!
主角Tom是個嬰兒潮世代的固執老爹,一名眼科醫師,人生奉行「能不出國就不出國、能用眼藥水就不聊心事」的頑固老頭兒。原本他只是要去法國把兒子的遺體領回來,結果站在兒子死去的山頭,心中一股「怎麼死得這麼不明不白」的疑問油然而生。
於是,他背起背包、穿上登山靴,決定替兒子走完那段沒走完的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也順便看看,兒子這幾年到底在玩什麼?怎麼會一路玩到掛?!
結果這趟路,不只是走去西班牙聖地牙哥,更像是走進自己的內心地獄,順便踢爆一堆人生迷思 — 像是:「你以為你在流汗,其實你在贖罪;你以為你在走路,其實你在面對業障。」
途中最讓人揪心的,是Tom一邊走、一邊偷偷翻著兒子留下的照片與筆記。那些他曾看不懂、覺得浪費人生的行程安排,竟在腳程與汗水中慢慢有了重量。他不是來替兒子走完路的,他是在替那段「沒有好好理解的關係」收尾 — 這才是真正的朝聖,也是他這一生第一次願意真正走近兒子。
而我們Tom爺,一路上就像人形磁鐵,吸了一票也不太正常的同伴進隊:
• 胖子Joost:來自荷蘭,個性開朗,說是來減肥。他是Tom遇到的第一位旅伴,也是全片的快樂能量擔當。
• 吸菸女Sarah:來自加拿大,口頭禪是「我正在戒菸」,實際上煙不離手,情緒比煙灰缸還滿。表面冷酷,其實心裡藏著沉重的秘密。
• 魯蛇作家Jack:來自愛爾蘭,自稱小說家,其實正卡在寫作地獄裡無法自拔。他一邊對人生發牢騷,一邊幻想利用這趟旅程寫成一部偉大小說,但目前只寫了第一句:「在某個多雲的早晨…」
這四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就這樣湊成一個四不像的人生修補小隊,一路上吵吵鬧鬧、抽菸吃肉、說爛笑話、回憶傷心事,結果還真的互相療癒了。
電影節奏緩慢,沒追車、也沒爆破,但看著他們一邊走一邊裂痕重組,居然讓我莫名地中了某種感動的箭。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在走一條「自己的朝聖之路」,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有的人穿涼鞋、有的人開賓士、有的人在寫方格子、有的人還在捷運上刷抖音。
有的人在逃避,有的人在找出口,但我們都在走自己的路。
那些看似無意義的重複、通勤、下班後的空虛,其實就是一種靜靜的行走 — 你不說話,但你在消化。你不奔跑,但你在和過去告別。
最後到了終點,這四人組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小結局:
• 胖子:帶著「減肥」目的來,卻把每個休息旅館當成米其林餐廳,人家越走越瘦,他是越走越胖,但吃得開心就是贏家。
• 吸菸女:一路上,把大家薰得不要不要的,原本一天兩包,現在三包,反正人生短短幾個秋,不抽白不抽。
• 魯蛇作家:小說還是沒寫出來,但他終於看開了,既然自己寫不出結局,「那就開放式結尾吧」。
• Tom:原本以為兒子瞎混,現在只想對著天空說:「可以啊,兔崽子,你很會玩啊。」
他們到了終點,卻也發現:「原來,最重要的不是你走到了哪,而是這一路上,誰陪你走、你放下了什麼、你又帶回了什麼。」
而我,看完電影,只走到冰箱,拿了一瓶啤酒,對自己說:「我也在走自己的路啊,只是我的Camino有冷氣。」
如果你喜歡這種人生路上的療癒系電影,《朝聖之路》不是那種高潮迭起的電影,卻可能剛好,成為你低谷時的一盞燈。
📌 推薦給的你:
• 最近覺得人生有點卡的人。
• 想出國但又懶得走路的人。
• 覺得「走路等於浪費時間」的人。
• 或者,正在自己的Camino上迷路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