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故作無情是為了保護誰│范保德 Father to Son (20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被追逐的懸念,導演卻擺明鍾情於留下來的故事:那些因離開而空出的空間、因不存在而凸顯的存在。

有一好,沒兩好(導演另支短篇作品名,他內心似乎常上演這種兩難),這使得每幀畫面都像是詩,美的不似真實,偏離了它該是根植普通人性的一股矛盾和納悶,主角的心境變得漂浮,被迷離的光影和煙霧隔開了觀眾的感應。 

那是范保德的心事重重,沒人走得進,使他終究成為格格不入的人。 

幕後花絮裡說,導演總要求演員們不要「表演」,然而表演的痕跡還是那麼強烈。范保德初登場,從廁所(私密)到飯廳(家人關係)快速轉折的帥氣姿態和眨眼瞬間,流露亟欲討好的魅力。從氣質、口調、穿著到對白,都架空了這個角色,他與那塊空間的連結、和角色間的牽繫讓人難以信服;而這些並非全是演員本身的問題,更是導演刻意塑造的結果,若要問個原因,似乎像是一種…潔癖:對這個角色就非得這樣經營不可的直覺。

品味,成為本片很大的問題,正在於它沒有問題。費盡全力經營畫面氛圍、塑造主角形象,唯美卻也唯有美,太吃氣氛而放養了敘事,丟出了許多看似可好好談論的梗:生死輪迴(物理與化學各自的能量理論之於生命的滅與不滅)、身分認同(Van和阿弟的對話)、繼承人生(父輩、子輩角色安排的強烈相似性)、家庭責任(抓交替感「總有人要顧家…」的遺憾)、台灣歷史背景(范保德的父親離台赴日又轉往美、中流離),或者最該談得好的父子關係(范保德常對兒子沈默、兩人以無線電聯繫的小親暱、兒子懷著被遺棄的記憶、兒子為父親擦背時一番感性對白)也充滿矛盾,太仰賴觀眾自行腦補這之中的空白,兜出任何穿鑿附會的詮釋。相較於是枝裕和鏡頭下多種父親角色,用一部片仔細釐析一種父親形象的作法,不只是描繪,是枝裕和也總對主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然而范保德實在說得太多又同時太過緘默。

多數的角色成為工具性的存在,某些橋段也有剪裁失當的疑慮(選舉、集郵…),前者無情、後者深情,導演徘徊兩者之間,使得本片有些虛胖。走進電影院,你知道這是部談論去留、父子、深情或無情的電影,走出電影院,除了絕美的畫面,卻也沒有更多的獲得;你知道導演想說的「故作無情,正是保護深情的方法」,但因為電影沒有演繹出更堅強的觀點,你也難以相信這理所當然的說法,這句話像一場絕美畫面的催眠裡,得不到解答的角色只能給自己的安慰。 

開場的離家片段,到了後頭又換作年輕的范保德走過一遍父親的路:收拾、離家、鎖門,在迎向父親的時刻,范保德說「這樣就夠了…」,相互對照的片段,和心中的父親對話,切出離開與留下的命運分岔。但若是終極的命運,根本沒有所謂反抗或順應可言,因此,無情與深情辯證,是否只是以「不想成為另一個父親」作為缺乏離開勇氣的說詞?或是尚未到達命運迫使離開的臨界點(也或許永遠不會來到)?片中兩次提到「該走了」,除指劇中人物的行動,也像是雙關地呼籲著誰「該走了」。那份「該」在於時機、在於本質,然而若是怕痛勝於怕死,肯定無法狠心對自己誠實,不夠誠實去面對那個「該」字。

<范保德>原訂片名為<在一個死亡之後>,而在片尾,范保德說著死亡之後並未結束,若是人不存在其實對這個世界無傷,問題便會是你該如何面對存在地活。到了最後,即使問題比答案還要多,你還是很難去討厭這部片,在這部充滿導演(演員)魅力、自溺的電影裡,你仍舊佩服他選擇暴露自己的勇氣。基於私心,你想為他相信,這,會是一個開始。

同場加映:

有些殘酷真的不是那麼美<老狐狸>

日子的後面還有日子<日子>

男性專屬的老派浪漫<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所有的愛,都是來討債的<愛是一把槍>

少年不肯老<少年吔,安啦>

avatar-img
127會員
232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一個陰錯陽差,花對學長撒了失憶的謊,其實就像是愛麗絲前述的假想一樣,幻想一場不存在的愛情,然而成長說穿了便是不斷的弄假成真,在承受的起與承受不起之中鍛鍊出足以扛起現實的肩膀。不過,花與愛麗絲卻不是這樣,她們就像遊戲般地編排著可能的劇情,她們假扮情敵、故作疏離反倒凸顯了少女共謀的親暱......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茱麗葉·畢諾許不管幾歲仍能有種令人心醉神馳的少女媚態,乍見一道道菜色時她的眼神氾濫著笑意,吃下食物後綻放出開懷的笑容,對比班諾·馬吉梅飾演的持重、穩定,讓這兩個深藏不露的角色間充滿了化學反應;幕後他們也是前伴侶的關係,在分開多年後再度合作,也意外對照著他們戲外身分
巧在森林中教導小花辨識物種大概是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刻。巧能分辨松樹與落葉松的不同,卻無法覺察女兒甚或自己內心的異樣,「紅色樹皮的是松樹、黑色是落葉松」小花複誦試著記下,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知道的都叫做樹又有什麼關係?對自然而言,命名/不命名、有著怎樣的名字,生命難道就會不一樣嗎?靜默無語的自然,任憑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一個陰錯陽差,花對學長撒了失憶的謊,其實就像是愛麗絲前述的假想一樣,幻想一場不存在的愛情,然而成長說穿了便是不斷的弄假成真,在承受的起與承受不起之中鍛鍊出足以扛起現實的肩膀。不過,花與愛麗絲卻不是這樣,她們就像遊戲般地編排著可能的劇情,她們假扮情敵、故作疏離反倒凸顯了少女共謀的親暱......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茱麗葉·畢諾許不管幾歲仍能有種令人心醉神馳的少女媚態,乍見一道道菜色時她的眼神氾濫著笑意,吃下食物後綻放出開懷的笑容,對比班諾·馬吉梅飾演的持重、穩定,讓這兩個深藏不露的角色間充滿了化學反應;幕後他們也是前伴侶的關係,在分開多年後再度合作,也意外對照著他們戲外身分
巧在森林中教導小花辨識物種大概是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刻。巧能分辨松樹與落葉松的不同,卻無法覺察女兒甚或自己內心的異樣,「紅色樹皮的是松樹、黑色是落葉松」小花複誦試著記下,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知道的都叫做樹又有什麼關係?對自然而言,命名/不命名、有著怎樣的名字,生命難道就會不一樣嗎?靜默無語的自然,任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親的背影 這個背影伴隨著我們從童年到成長,記錄了父愛的點滴。
父親對於不孝的子女, 最後付出一切的父愛。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被傷痛吞沒的恐懼與放棄,和掛念著對方獨立向前的重啟,是很難掌控的選擇題。
Thumbnail
20240706 富都青年 - 溫暖的話語 這是一部:沒有身份証、聾啞哥哥,跟不務正業的弟弟,在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電影。 劇情最後,男主角被處以死刑,一位佛教法師前去關懷。 法師:你有吃飽嗎?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男主:我想死! 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 如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Thumbnail
你知道有件事是時間到了一定得去做、但它又沒有具體的意義。這倒像是一種慣性,時間到了你就有相對應的行為出現。這種行為在外人眼中似是家人間的凝聚力,但參與其中的人只當是盡責任。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親的背影 這個背影伴隨著我們從童年到成長,記錄了父愛的點滴。
父親對於不孝的子女, 最後付出一切的父愛。
Thumbnail
每次當我看到電影裏有人為他人犧牲自己,我總會不自覺傷心流淚。深觀這份情感,是源自我的父親。
Thumbnail
被傷痛吞沒的恐懼與放棄,和掛念著對方獨立向前的重啟,是很難掌控的選擇題。
Thumbnail
20240706 富都青年 - 溫暖的話語 這是一部:沒有身份証、聾啞哥哥,跟不務正業的弟弟,在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電影。 劇情最後,男主角被處以死刑,一位佛教法師前去關懷。 法師:你有吃飽嗎?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男主:我想死! 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 如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Thumbnail
你知道有件事是時間到了一定得去做、但它又沒有具體的意義。這倒像是一種慣性,時間到了你就有相對應的行為出現。這種行為在外人眼中似是家人間的凝聚力,但參與其中的人只當是盡責任。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