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 Life Architect,我是 Isaac Yu。希望各位能在此找到解碼自己人生藍圖的方式,使工作和家庭生活都能有正向的轉化,完成自己的生命工程。
今天,我們來深入探討人類圖四箭頭中「左左右左」的組合,幫助家長們了解這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以及他們真正需要支援的地方。
何謂「左左右左」?截然不同的感知模式
所謂「左左右左」,顧名思義,是指四個箭頭中,只有代表「感知」(Perception)的右下角箭頭轉向了右邊。這類孩子的大腦天生以聚焦、策略性的方式運作,也需要一個能讓他頻繁活動的環境。然而,他們感知外界的系統卻如同海綿吸水一般,會將環境中的所有資訊,不分重點地全盤吸收進去。
天賦所在:超越焦點的感知力
這種感知方式帶來的天賦便是:能敏銳地察覺到其他人無法感知的人、事、物。
與筆者之前談到的全左型孩子相比,全左孩子的感知系統是帶有局限性的,因為他們感知外界的方式天然帶有焦點。對於超出既定焦點的事物,他們不是看不到,就是不知道。這就像當一個人被指示去觀察房間中所有綠色的東西後,再被問及房間裡的花瓶放在什麼位置時,腦中會一片空白的情況。
然而,「左左右左」的孩子卻能接收到整個環境的全貌。
天賦背後的挑戰:難以證實的「看見」
當然,這種天賦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左左右左」的孩子,未必總能找到證據來支撐他們所看見、所認識到的事物是成立或正確的。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會決定他們心智的運作模式(由右上角的箭頭所代表)。
特別是在年輕時,如果「左左右左」的孩子單純地表達自己看到,但別人卻無法感知的事情時,很容易被誤解成「愛幻想」或「有問題」的孩子,因為他們往往沒有客觀證據或可被大眾認知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所言為實。長期下去,便容易引發社交上的困擾。
這種情況,就如同一位學習經典物理學的中學生,他很快就直覺地認為書本或老師所教的理論並不是宇宙的真理,感覺那只是一群原始人在構建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因為這些理論不符合他感知到的世界觀,但他又不知道「量子物理學」的存在,可以用來支撐他所感知的世界。因此,當他描述自己所看到或感覺到的世界時,很可能會被同學取笑他物理學得不好,或是在痴人說夢。
一個真實的例子:人類圖創始人 Ra Uru Hu
據聞,人類圖的創始人拉·烏盧·胡(Ra Uru Hu)本人就是這種「左左右左」的組合。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他所傳遞的人類圖系統,至今仍被某些人視為「偽科學」。
然而,他在 1990 年代所作出的預言,例如「微中子的存在」以及「微中子帶有質量」,在當時聽起來天馬行空,後來卻都陸續被科學所證實。畢竟,朝向右邊的「接受性」感知系統,正是人類未來演化的方向。
家長可以如何支持您的孩子?
如果您的孩子是「左左右左」的組合,請在情緒上多加看顧與支持,並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這份獨特的天賦所在。當孩子因為與眾不同而遇到社交上的排斥時,家長可以扮演引導的角色,幫助孩子找到能理解他、與他頻率相合的群體,讓他能在安心的環境中成長。
希望這篇內容能讓各位家長更能了解如何引領處在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發揮他們的潛能,並建立與他們良好的互動關係。
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圖如何幫助青少年孩子活出他們自己的特色,成為他們人生的伯樂,歡迎透過電郵了解筆者的人類圖分析課程。
- 電郵:lifearchitectacademy@gmail.com 或 lifearchitect@humandesigns.net
感謝各位的閱讀,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分享各位的感想,使筆者可以進一步為各位釋疑。
我是Isaac Yu,有十多年研究人類圖經驗,我們下一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