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任何新知識或技能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高估了「知道」的價值,卻低估了「做到」的難度。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聽完一場很棒的理財講座,當下覺得「太有道理了!」
但隔天醒來,該刷的卡還是照刷、說好要研究的投資,還是沒有任何開始?
很多時候,這並不代表你不努力,而是我們誤以為「知道」就是「學會了」。
真正的學習,就像爬一座山,從看地圖、走錯路、找到方向,到最後站上山頂。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過程,也有它的意義。
這是一段從認知到行動,從行動到內化的旅程。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學習成長四階段」,幫助你釐清自己現在在哪一步,又該如何邁向下一階。
第一階段:知道(Knowledge)
「我聽過、我懂了、我記下來了。」
這是學習的起點。我們透過閱讀、聽講、觀看影片等方式獲得資訊,並在腦中建立起對一件事的初步理解。
但此階段的關鍵限制是:知道 ≠ 能做到。光靠理解並不足以產生變化。
「原來這樣投資更有效率!」、「這句話可以讓客戶更容易信任我!」
這些頓悟,就像我們拿到一張地圖,知道山頂在哪、路線怎麼走,但腳還沒真的踏出去,我們此刻有了資訊、理論、方法,但還沒有經驗。
第二階段:嘗試(Practice)
「我試著去做,但過程中繞了路,也有些許成就感。」
這時我們開始將「知道」的事情付諸實踐。過程中會出錯、會迷惘,也可能有收穫。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反覆嘗試與修正。
例如:你可能試著開始記帳,但三天就忘了填(或是不想填了);你也可能試著研究投資標的,但發現自己看不懂,或是比想像中更複雜。
這階段是「知易行難」的縮影,但也是最真實的磨練期。就像第一次上山,走錯路、抽筋、氣喘吁吁,但也會看到意想不到的景象。
你開始在錯誤中學到的,不只是方法,還有伴隨而來可能遇到的更多問題、挑戰,甚至你發現,你因此需要學的東西更多了!
這段嘗試的過程中,會讓你逐漸從「只會說」變成「稍微會做」。
直到某一天,你忽然進到了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領悟(Internalization)
「我不只是會做了,而是明白為什麼這樣做、怎麼做得更好。」
到了這裡,你的學習開始內化。你不只操作熟練,更懂得調整策略、掌握節奏。
你不再只是照表操課,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
記帳不再只是紀錄,而是你感覺「我在為自己負責」; 投資不再是跟風,而是「我知道我在幹嘛」。
這時的你,開始內化知識,甚至調整心態。你會發現:「我不是靠意志力在撐,而是已經懂了這件事的本質。」
這就是領悟。不是更聰明,而是更理解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它是一種從「技巧」轉為「心態」的蛻變。
而當你持續不斷的有更多「領悟」以後,漸漸的,你將得到更多的結果。
第四階段:身份轉化(Identity Shift)
「你不只是做到,你成為了這樣的人。」
這是最終的實踐與實現階段。你不只是理解與掌握,而是持續運用、養成習慣,而且是專屬於你個人的習慣!
創造結果,靠的往往不是某個關鍵時刻突然爆發,而是你一天天累積下來的習慣,默默長出了果實。
你不再需要提醒自己記帳,因為它早已變成每天的反射動作;你不再逼自己學習投資,而是會自然地關心市場,思考如何優化資產配置。
這階段的關鍵不是「做得多完美」,而是—你變成了那種人。
一個透過「習慣」來驅動自己的人。
那個有紀律的人,那個會為自己財務負責的人,那個活出主動人生的人。
不是因為你特別拚命,而是因為你已經把那些「要努力的事」,變成了不努力也會做的事。
回頭看看,你在哪一段?
我們都曾經停在「知道」的起點,也都在「嘗試」的路上跌跌撞撞;曾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不夠自律,但很可能,你只是還在路上而已。
真正的改變,不是靠一股衝動、也不是靠某本書的一句話,而是靠一次又一次選擇嘗試的你。
所以,何不問問自己:
我現在在哪一段?
我是否願意,帶著理解與好奇,再往前踏一步?
祝福你在學習的路上,也能持續精進。
J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