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支出,是一種深層的自我理解。
我們不需要省下每一塊錢,但每一塊錢,都值得被理解。因為花錢的背後,不只是物品與價格,還包含著我們的對生活的渴望、價值與選擇。
在許多次工作坊中,我都會邀請大家做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練習:支出分析圖。
「請列出你上個月的支出,不必非常精準,只要大概列出常見的花費項目,以及最重要的,計算每筆支出在所有開銷中的比例。」
其中一位老師,小涵,一開始寫得很快。她說自己收入穩定、生活規律、開銷簡單,應該不會有太多意外。
然而當她寫到一半,忽然停下來,眉頭緊皺。
她有點困惑:「我有三成的支出……好像不知道花去哪裡了耶......」
我們聽到這句話時,現場是安靜的。
不是那種尷尬的安靜,是一種「咦?」的感覺。
「真的假的?!你是花在買衣服嗎?」
「沒有啊,我很少買衣服的。」
「還是花在出去玩?或是吃大餐?」
「也沒有啊,我花在這些上面都不多,我也都紀錄下來了!」
「好神奇……不然我們再來盤點看看……」
她記帳習慣良好,這些項目她清楚掌握。
但就是有三成,模糊不清,無法對應。
有記錄,卻無意識
那一刻,我們遇見了一種常見卻少被意識到的現象:「有紀錄,卻無意識」的支出。
寫下金額,能讓我們知道「花了多少」; 但願意停下來問「為什麼這樣花」,才能看見背後的意圖與根本原因。
數字只是事實。反思才是理解。
金錢的流動,表面上看似是對物品的選擇,實則是一種關於「何為值得」的內在對話。
每一次消費,都是用有限的資源,為某種情感、關係或認同感做出選擇。
或許,下一次消費時,你可以好好問自己:
「在我花錢的那一刻,我想擁有什麼?期待什麼?或是成為誰?」
後來,我們陪著小涵一筆一筆回頭看。
那些「消失的錢」,其實是分散在燙髮、美容、保養上的支出。金額不大、時間分散,但加總起來,就是那三成。
她笑了,有點訝異,也有點釋然:
「原來是這些啊,我一直以為沒花什麼。」
我沒有再追問更多了。
有些選擇,不必立刻拆解。
它們可能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慰藉,也可能是某種情緒的抒發。
我們不急著下定論。
重要的是,她終於開始看見這些支出,並願意問一句:「它們代表了什麼?」
從支出,看見更深層的自己
我們不是為了責備自己才檢視支出,而是為了理解:原來我一直這樣活著。
支出分析,不是工具管理,也不是行為矯正。
它更像是一面內在的鏡子,不是映出你的外在形象,而是提醒你:這些選擇,是從什麼樣的需求與信念出發的。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的30%, 不是不見了,而是我們很少回頭檢視。
當你願意檢視時,也許你會發現,原來,理解金錢的去向,也是在重新理解自己的人生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