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比爾斯(De Beers) 成功說服了成千上萬的人買鑽石,他們的方法是發明一種商品稱為『訂婚戒指』,可以托住這些白色小鑽石。在那之前,根本沒人想要那種東西...」─ 安亞.蕾德 珠寶設計師
我們習慣將鑽石視為愛情的象徵。
但這個象徵,從來不是天生的,它來自一段被精心編織、行銷與操控而成的文化塑造。
創造神話的經典台詞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
這句話不只是一句文案,它是20世紀最成功的文化塑造之一。
它不僅塑造了鑽石與愛情的關聯,還將一塊石頭的價值,與人心最深的渴望綁在一起。
但在這之前,鑽石並不等於愛。
它不象徵忠誠、不代表永恆,只是一種貴重但冷靜的礦石。
是戴比爾斯,重新賦予了它意義—並且讓這意義成為一種「常識」。
愛情儀式的「劇本設計」
我們熟悉的求婚畫面:單膝下跪,打開盒子,一顆閃爍的鑽石戒指。
這並非自古以來的傳統,而是被一步步設計出來的「情境符號」。
1940年代開始,戴比爾斯大量投放報紙廣告,並與好萊塢合作,讓鑽石出現在戀愛與婚姻的劇情中。

電影《Sweet Home Alabama》中的求婚橋段

1946年,戴比爾斯下了許多報紙的版面來大肆宣傳鑽石,並持續地透過各式明星代言的方式,推廣愛情與鑽石的關係,逐漸的讓求婚必須要有一顆鑽石,成為了一種生活常識。
從《Sweet Home Alabama》的求婚場景,到1953年瑪麗蓮.夢露唱出那句:「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當愛情需要被「證明」,鑽石就成了最有說服力的道具。
人們不再只是在談戀愛,而是跟隨劇本,把鑽石當成了愛的憑證。

稀有?還是刻意製造的稀缺?
「 如果你想從這些礦山中賺錢,你必須假裝這些東西很稀少。」─ 約翰.賈尼克 Xeropy實驗室培育鑽石
然而,打造神話不只靠情感操作,還需要供給控制。
從1888年起,戴比爾斯壟斷全球八成以上的鑽石原石分銷。
他們收購其他礦產過剩的鑽石,進行囤積,並透過限量供應,製造「稀有」的印象。
在經濟蕭條時期,他們不惜回購市場上的鑽石,讓價格回升,維持那份「一顆永留傳」的幻覺。
這不是市場自由運作,而是精密策劃的價格維穩。
神話的後遺症
到了今天,鑽石的價格已不如從前,人造鑽石技術也大幅進展。
但那套文化程式早已深入人心。
即使我們知道它背後的操作,有多少人,仍然無法抗拒「戴上那顆鑽石」的渴望?
我們所相信的,是愛,還是習慣?
或許,這不只是鑽石的故事。
而是一個提醒:在生活裡,有多少「必須」、「理所當然」,其實只是別人替我們說好的故事?
我們相信的「需求」,是真實的選擇,還是市場的劇本?
也許,下一次你想買下什麼之前,不妨停下來問一句:
「這是我真心想要的,還是我覺得我應該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