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美日關稅持續在川普政府及石破茂政府的強硬態度中進行角力,其中日本稻米進口議題,以及汽車關稅被視為達成關稅協議的最大爭議點,當然,近在咫尺的日本參議院改選可能也是日本態度如此強硬的原因之一。
月初川普公布的兩波關稅名單中,日本被課徵25%的關稅,甚至比4月份的看板關稅高1%……沒想到在4月份最被看好的日本會落入這步田地。
而身為一個投資人,當然是想在其中尋找能夠獲利的機會,於是,我看到了「日本米高漲」這個議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開始研究日本米高漲的背後原因。【日本政府的公開聲明】
這波日本米價的波動,或稱「令和米騷動」,其實自2023年就有了苗頭。
2023年創紀錄的高溫致使日本米產量下降,造成收穫的稻米無法支撐市場需求至隔年收穫,於是米價開始波動,而2024年同樣因高溫致使收穫量持續降低,最終造成我們所看到的「日本米價高漲」。
根據日本政府公開的資訊,這波米價上漲是許多原因疊加的結果:
- 高溫→稻米產量下降
- 疫後旅遊復甦→稻米需求量增加
- 烏俄戰爭使小麥價格攀升→稻米需求量增加
- 南海地區地震預警使民眾囤積糧食→稻米需求量增加
- 有心人士高價向農民收購再轉賣→流通至零售端的稻米減少
每個原因都有其道理,但我們不妨可以思考一下,米食作為日本的主食,為何會輕易地受到不同因素而大幅波動?顯然背後有其他的原因。
【日本米波動主因:「減反政策」造成的緊張供需】
1960年代初期,日本引進麵包、義大利麵等小麥製品,增加了日本民眾的主食選擇性,同時日本也漸漸地朝著高齡化社會發展,老人比例增加、糧食需求量降低,日本國內對稻米的需求量達到頂峰後漸漸下落。
1970年代,日本米的產量穩定高於需求量,米價緩緩下滑。
為避免米價下跌對農民造成傷害,日本政府推出「減反政策」,設定每年稻米生產量,並將產量分配給各地農民,以限制耕種數量的方式,降低稻米產量;另設定「轉作補助金」,鼓勵農民轉作其他農作物,就在這樣的政策下,稻米產量開始下降,近一步避免了供過於求產生的價格暴跌。
減反政策一直實施到2018年,由安倍晉三政府取消,相較於全盛時期,稻米耕種面積已降低50%以上,日本米的產量僅略高於國內需求,同時轉作補助金仍持續發放,至今日本稻米的生產目標,仍維持略高於國內需求。
綜上所述,可想而知如果出現了稻米產量不足預期時,將會破壞供需平衡,造成米價大幅波動。
那麼有沒有這樣的狀況可以借鏡呢?答案是有的!
1993年日本遭逢80年一遇的冷夏,稻米產量減少30%,以致稻米數量不足以供應到來年收成,造成米價大幅上漲,史稱「平成米荒」,而隔年稻米的大豐收,填補了米荒缺口,才使得稻米價格回落。

【日本米的定價方式】
了解日本米價波動的主因後,我原以為只要來個豐收年,就能抵銷米價產生的波動!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就得談談日本米的定價方式。
日本農產耕種、收成、收購、定價一直到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織,叫做「日本農協(JA)」,而這個組織對於農產品的定價具有實質的影響力。
以稻米為例,JA會根據當年度的生產預期及銷售前景,估算出「概算金」,以「概算金」向農民收購農作物,依照「概算金」定價後將商品流通到零售市場,最終再根據銷售情形回饋給農民,所以,「概算金」對零售價格的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為保障農民、JA的收入,且近年來耕種成本不斷上揚,JA所決定的概算金經常「就高不就低」,即使供過於求,如果降低概算金意謂著來年的概算金基礎也會降低,於是,稻米價格的緩升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面對高米價,日本政府的作為】
誠如日本政府所述,「令和米騷動」是來自氣候異常高溫、疫後旅遊復甦、烏俄戰爭小麥價格上揚、民眾囤糧及有心人士收購等原因造成的供需失衡,但歸究其根本原因,是來自減反政策造成的緊張供需。
而本次騷亂日本政府也不是沒有做出應對之策。
2025年4月起,日本宣布每月將投放一定數量的儲備米,以其儲備米能夠減緩供不應求的價格上漲,但讓日本政府大跌眼鏡的是,米價仍然持續上漲,儲備米的功效甚微。
為什麼會這樣呢?
觀察幾個月以來日本政府投放儲備米的方式,採用「競標制」,那麼儲備米失效的原因顯而易見,當多數儲備米被JA、有心人士拍走時,根本起不了降低米價的功能…根據統計,約只有7%的儲備米真正投放到零售市場彌補稻米供給,正因如此,日本政府於幾個月後一改儲備米投放方式,以「簽約制」實施,對象也以零售商為限,以期能真正緩解市場需求。
但回過頭來,這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要想真正解決米價波動,還得從擴大耕種面積、增加產量下手。
【投資機會】
談到這裡,我想我們可以用兩個指標來判斷當年的稻米供給是否能滿足需求,近一步推斷米價是否會上揚:
- 每年6月份民間稻米庫存量
- 每年7~9月氣溫
經查2025年5月民間稻米庫存量只有148萬噸,根據過去數字的統計,6月民間庫存量在180~200噸,米價較不容易發生大幅波動,如果5月只剩下148萬噸,那麼也不用談6月了。

而氣溫的部分,2023、2024年7~8月日本米主要產地的最高氣溫都達到33度以上,顯見2023、2024年的稻米收成量都比預期低,更可以預見2025的米價會隨之上漲。
既然我們握有這兩個關鍵數據,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能夠先買入日本米期貨,再等著他上漲呢?甚至,我們可以在收成前做空,吃到供給補上時米價回落的波動?
很可惜的,我們沒辦法…
根據東京證券交易所公布的消息,日本米期貨因JA嚴厲反對、流通性不足等因素,已於2021年終止交易…
可以想像我當時查到這個訊息時有多失落!!!!!!!
日本不行那總可以看國際稻米吧?
2025年日本國內對稻米的需求約在每年700萬噸左右,假設日本國內需求的10%改採進口方式,也僅僅是全球稻米出口量的1.4%,無法造成全球稻米價格的波動。
意即,日本米對投資者而言,除非在日本國內成立公司直接購買稻米,否則是沒有投資機會的…
【總結】
- 日本米價波動表面原因是多重因素引發的供需不平衡,深層原因是來自長達50年的減反政策造成的緊張供需。
- 日本政府若想改善米價波動問題,可以從增加耕種面積、降低JA壟斷米價方面著手。
- 日本米價觀察指標:6月份民間稻米庫存量、7~9月氣溫
- 投資機會:目前暫時沒有適當投資機會
研究至此算是告一個段落了,第一次做這樣期貨的研究,有些資料真的很難找…比如上述兩個指標得去農林水產省、氣象廳的網站翻找,那個google翻譯的精準度,以及圖表無法翻譯的窘境真的大大影響資料搜尋的體驗,推薦大家如果想要找類似的資料可以善用AI!
至於本次的研究,雖然沒有找到什麼投資的機會,但對我來說,算是一個相對容易入手的商品,這個沙龍未來也會不定時分享各種投資商品的分析,歡迎大家挑選有興趣的商品查看,也可以在我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如果我的研究有錯誤、寫得不好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