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欠要還」,這句話用在自家人身上顯得有點不近人情,明明都是一家人,哪有什麼欠不欠、債不債的問題,都是心甘情願。老智者說,親人之間多了血脈與情感的連結,密不可分,所以能夠不計較,把吃苦當作吃補,也因為有這樣的心態,所以不把單方面的付出與忍辱負重視作還債。
孩子漸漸長大,都知道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就是去找外面的阿姨,他們有默契絕口不提,但是用行動支持媽媽。大兒子體貼媽媽,國中畢業就下山做工幫忙付弟妹的學費,媽媽的辛苦和無奈,大兒子看得最多也體會得最深,所以一肩扛起屬於爸爸的責任,毫無怨言。十年前,淑芬的大兒子上班中途突發心肌梗塞往生,淑芬趕到醫院時,一滴眼淚都沒有掉,她忍住情緒,在兒子耳邊說,「你很棒、你很孝順,你的責任結束,媽媽祝福你來生做善知識,去給好家庭做孩子。」淑芬說,兒子太孝順,不能讓兒子帶著愧疚離開,所以她不能掉淚,不能讓兒子知道媽媽的情緒,她只要兒子一路好走,無牽無掛。
淑芬送走了大兒子,又打起精神照顧中風臥床的先生,這是她的責任,如果她倒下了,其他孩子就要承接起這一份責任。獨自照顧先生九年,直到老邁體力不支,才請外傭進來照顧,淑芬的責任有人分擔,她也開始轉心境,在社區志工接引下,在自家門口做垃圾分類,每個月,都會有志工專程上山來載。淑芬的大女兒說,「媽媽很堅強,她的苦不會跟小孩子說,都是自己承受消化,連照顧爸爸也是一樣,她一直認為爸爸是她的責任。」越是堅強越是讓子女心疼和孝順,雖然淑芬失去了兩個兒子,她已從其他子女和孫子身上得到補償。
淑芬一生坎坷,從小跟養父母在山裡做農也做牛做馬,長大了有自己的家庭,卻又與別的女人公家尪,雖然生了七個孩子,最大最小卻先走一步。淑芬的苦無人能說,直到接觸善知識,帶她聞法修心,做資源回收,從原本滿腔憤恨到輕輕放下,淑芬說,「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無冤無仇不會不請自來,放下也是放過自己。」
恨一個人通常要用餘生來恨,代價太高,而原諒一個人只要把心頭上那些亂七八糟的事輕輕放下。今生有緣成為一家人,善緣要珍惜,惡緣要轉化,推不掉的責任雖然苦,卻也是踏踏實實的還債過程,甘願做歡喜受,今生來了都來了,好好面對就有解冤釋結的一天。總是,境不轉心轉,轉過去海闊天空,轉不過去就是自囚自縛,最痛苦還是自己。
#境隨心轉
#放下
#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