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島紀事》
小琉球嶼遺忘之海_
上篇
---
第一章:滅島起源1622年夏天,一艘荷蘭船遠遠出現在島嶼的西方。
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金獅號(*Goude Leeuws*)。
船上指揮官是司令雷爾生(Cornelis Reijersen),
他正奉命從澎湖勘查臺灣,尋找可以駐軍與取水的地點。雷爾生站在甲板上,
眺望這座碧海環繞的珊瑚島,島上椰樹成林、水源充沛,宛如一座天然避風港。
他下令靠岸,命水手登島補給淡水。
但漢人通譯面色一沉,悄聲勸他:「那島不祥,勿近。」
這番話讓荷蘭人心中起疑。他們並不相信迷信,但也不願多生事端。第一次登陸被取消,然而這顆「島中明珠」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雷爾生與他部屬的心中。
三個月後,金獅號再次靠近 Lamey 島。
這一次,船長、商務長與幾名士兵堅持登島汲水。他們未曾料到,這趟簡單的補給,竟成為一場悲劇的開端。根據荷蘭文獻記載,登島的數名成員遭遇突襲,當場被殺。屍體未曾尋回,傳說中,有人被拖入島內洞穴,永無音訊。
「這是謀殺,這是野蠻!」報告送回巴達維亞,滿載怒火與恐懼。
自此,Lamey島不再是一座椰影婆娑的天堂,而成為荷蘭人心中必懲的「兇島」。
為了紀念罹難者,他們將此島命名為「金獅島」,
並誓言有朝一日要為死去的同胞報仇雪恨。
但島上的拉美人,並未察覺災難已悄然逼近。他們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火光在洞窟裡閃爍,歌聲在椰林間飄揚,孩子們爬上岩石戲水,
大人討論著下一季的狩獵與婚事。他們不知道,島的另一端,海平線下,
有一支船隊正磨刀霍霍。那不是風暴──那是帝國的陰影,正朝他們悄悄而來。
---
第二章:金獅號的失落
1622年秋,金獅號(*Goude Leeuws*)航行至南方海域,
補給途中在Lamey島──荷人尚未完全瞭解的珊瑚小島──靠岸。
清晨,六名荷蘭士兵搭著小艇上岸,隨行的還有漢人通譯與幾名水手。
他們的任務極為簡單:汲水、採集果實,並尋找適合下錨與補給的地點。
一切看似平靜。島上風和日麗,潮聲拍打著岩岸,野生芭蕉葉沙沙作響,
讓人誤以為這裡只是個安靜、溫順的島嶼。
然而,真正的危險潛藏於島民未曾開口的沉默裡。
根據荷蘭文獻回報:
數名上岸的士兵遭到「野蠻人」伏擊,被拖入密林與洞穴,無人生還。
唯一倖存的通譯倉皇逃回報信,帶來的,是震動巴達維亞總部的消息:
> 「島民行兇,荷蘭水手全部被殺!」
這並非單純的衝突,
而是殖民世界中的第一種信號──殺戮意味著挑戰,挑戰則代表懲罰。
金獅號原地駐留數日,未能救出任何一人。
最終,只能帶著忿怒與失望返航,
將噩耗帶往臺灣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東印度公司的權力中樞。
消息傳回巴達維亞後,引起強烈震動。
雖然雷爾生司令本人數月後病逝,
但他遺留下來的報告像一封血書,在總督與董事會間流轉。
拉美島,在荷人眼中,從此不再是一塊無主之地,而是一座「必須清算的島」。
但在Lamey人心中,這或許只是一場防衛──對來自海上的陌生者,
他們選擇以部落的方式回應:阻止、驅離、甚至獵殺入侵者。
他們從未想過,這會引來一場長達十年的「報復」。
數年之後,一位年輕的傳教士,尤羅伯(Robert Junius),在日記中寫下:
> 「我們曾在那島上失去了弟兄。主啊,他們的屍骨,
仍留在那些黑暗的洞穴中……但我更恐懼的,是即將落在島民身上的審判。」
但當時,沒有人聽見尤羅伯的憂懼。
因為帝國的記憶只有兩件事──貿易與血債。
Lamey島,已被劃上紅色標記,等待一次大清算。
而這一等,就是十一年。
---
第三章:報復之潮
距離金獅號事件,十一年過去了。
臺灣,已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掌控下日益穩固。
來自澎湖、福建與南洋的貿易船隻穿梭於安平港,熱蘭遮城堡上的紅白旗隨風獵獵。
此時的殖民政府,不只經營香料買賣,更開始掌控土地、管理社群、訓練原住民作戰。
而在殖民官員的心中,有一筆仇帳始終未曾被遺忘──金獅號的屠殺。
1633年,臺灣總督普特曼(Hans Putmans)下令:出兵拉美島(Lamey)。
這是一場象徵式的懲罰,也是一次「文明」對「野蠻」的示威。
數百名武裝士兵、盟軍原住民(主要來自新港社與放索社),
乘戎克船南下,抵達這塊被地圖標記為「危險」的島嶼──金獅島。
拉美人早已發覺不對勁。哨兵報信時,全島立刻陷入警戒。
他們沒有港口砲台、沒有槍枝大砲,
能倚仗的只有島上的洞窟地形,以及代代相傳的抵抗智慧。
敵人一靠近,島民便全數撤入石灰岩洞穴,熟悉的通道成為避難所,也是天然的屏障。
他們反覆運用游擊與埋伏策略,對落單的荷軍造成騷擾與傷亡。
第一次進攻,以荷軍不戰而退告終。
荷人回到熱蘭遮,雖帶回幾頭豬,卻帶不回「正義」。
但拉美人的幸運,止於三年後。
1636年,第二次征伐。
這一次,荷蘭人早有準備。船隊攜帶更多兵力與補給,
並由熟悉島嶼地形的原住民盟友帶路。荷軍登陸後,
迅速封鎖所有逃避路線,再度逼得拉美人逃入洞窟,等待「風頭過去」。
但荷軍沒有再等。他們選擇下毒手。
軍官下令,封住所有洞窟出入口,堆積木柴、引燃硫磺,讓濃煙灌入洞內。
這不是一場戰爭,而是屠殺的開端。
> 「他們本可投降,但選擇逃避──那麼,就讓他們在黑暗中窒息。」
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片段:
人們在洞中驚恐地哭叫,擁擠、撞擊、絆倒,婦女與小孩無處可逃。
幾日內,毒煙讓洞窟成為一座煉獄。有人被燻得半死,爬出洞口求饒;
有人選擇與屍骨為伍,等死。
最後荷軍入內清查,只能粗估死亡人數:三百人以上。
但這只是開始。
---